场所精神论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09908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所精神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场所精神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场所精神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场所精神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场所精神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场所精神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所精神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西南交通大学场所精神课程期末论文题目:从线到面如何获取道路的场所性学 院:建筑学院 专 业 名 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班 级:2010级建研1班 研究生姓名:古云峰 学号:10081014二零一一年五月从线到面 如何获取道路的场所性I场所的定义 “场所”这个词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原初的

2、意义上来看,场所是人们生活的存在空间,在外化上,表现为特定地点与其上的特定形式的构筑物所组成。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是场所的物质基础,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场所因此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因为场所是一种关于人的概念人们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所以,从更为完整的意义上来看,场所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设施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场所的三要素是:1) 静态的实体设施:建筑、景观、美学特征2)

3、活动:实体如何被使用,以及风俗如何起作用3) 涵义:人对实体的看法,体验以及反应II场所的意义场所的本质意义在于能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和世界的意义。居住意味着身心的归属,不仅仅是物的体现和试用个,而是于其后的带给人的体验以及意义,这是人们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要一种认同感,或者说归属感。归属于某地意味着人们在经历和情感上对某一建筑环境的深度介入,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面上感受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同时建立与周围世界的积极而有意义的联系。III道路的定义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其中城市

4、道路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共道路,一般划设人行道、车行道和交通隔离设施等。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直线、胡同里巷等。当然,这是物理意义层面上的定义。IV道路的空间 道路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开放性:不能用围墙或者其他形式围合起来,保证其空间上的通透、视线的穿越。2) 可达性:按照不同道路等级,对于人们可以方便的到达。3) 大众性: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是特权阶级。4) 功能性:不仅可以作通过的作用,更兼观赏、游憩等作用。道路作为一种连接性质的流通空间,与广场、建筑、绿地等几乎是一并存在,所以人们对它的使用形式包括:1) 独坐: 具有半私密性2) 双坐:两人之间聊天或

5、者观景3) 群坐:适合人们其闲谈或者讨论4) 卧、躺:另外的活动形式 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或者使用时,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其进行空间形态的变换,快速道路会设计的宽阔一些,方便人流、车流的通行;通往景区或者住宅的道路会狭窄和曲折一些,这样可以增加亲密性和认同感。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开敞型:一般适用于需要较好视野的快速道路,两边多为灌木和草坪,降低安全隐患。2) 围合型:利用植物或者景观对道路左右两个界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围合,形成一定的私密气氛,便于人们的交往和活动。3) 封闭型:比如小巷或者一些有顶部遮挡的道路,两边的界面以建筑或者墙体进行围合,通透性较差,主要用于满足经常性使用的流通空

6、间,即使雨天也可以正常的使用V道路的场所性道路作为人们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空间,同样具有它自身意义上的场所感,由于其线状的特性,在我们的使用中经常被忽略,比起广场或者建筑等“面状”而言,道路的场所性其实更加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道路按照大小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按特性可以分为快速路、公路、慢速路或者步游道;按位置可以分为甬道、隧道、一般道路和高架路。无论怎么分类,都没有办法改变其在拥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同时,也相应的被人们的行为活动赋予了场所性,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如何让更大程度上被物化的道路变得更加具有场所感,从而提高人们对道路的认同感和辨识性。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一直对传统的街巷过目难忘,有着

7、深刻的记忆。下雨天的时候,撑一把油纸伞,在常常的小巷中漫步,雨打在伞上,散开成一朵花,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洗的干干净净,在缝隙当中汇聚了许多条小溪,蜿蜒的在脚边流过,青草从身边的泥土中探出头来,迎接着雨季的到来,抑或是我们的到来?1)江南雨巷:行走在小巷散发着清韵的青石板上。雨后的路面坑坑洼洼,积蓄着漩涡般残留的雨水,湿漉漉的,却挥发出清爽的凉意。路不宽,并肩只能过两人,两旁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老民宅。落漆的大门,圆鼓状的石块,象征着最传统的门当户对。石缝边有毛茸茸的绿苔,嫩草悄无声息间破土而出,俏皮地伸展着腰。黄昏,有袅袅的烟从飞檐青瓦间丝丝缕缕地升起,年长的老人倚靠在巷边的藤椅上,摇着蒲

8、扇,侃侃而谈着,低首啜一口清茶,蓦然发现脚边的白猫已眯了眼呼呼睡去走在这条小巷中,宁静却不死寂。有孩子嬉闹着追逐,绕着庭院中的老槐树拍着手哼着歌;也有面容姣好的姑娘穿着清丽的长裙,携手走过,撒下一路清脆的欢笑;也有中年女子围着是石井,浣洗一家人的衣裳,絮絮地讲着家长里短;也有年近古稀的白发老人扇着煤炉,闲扯着几十年前的旧事;随便踱进小巷里的哪一户人家,也许有少女正在窗下绣绷上飞针走线,也许有老者正在蟹眼天井里莳弄那精心培育的奇花异卉就这样惬意地走着,走着,体验着与世无争的平和,感动着心如止水的意境,小巷总是无形间已悄悄沉淀心中杂质,过滤积郁的苦闷,只送来一份清爽,一份淡定。这是中国式道路的场所

9、性,悠长而淡远,材质、形式还有它长长的意境,表达着中国人对道路空间与意义的追求与向往。2)布拉格街道: 布拉格城市中的房屋,街道和广场以特定的方式构成了独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且统一于变化的风貌,形成了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环境形象。分等级的城市道路和街巷将这些房屋及其所围合的领域连接成一个统一而富有活力的整体。城市中有一条古老的街道贯穿,将两镇中的主要广场和重要地区串联在一起,当人们沿着这条道路从老镇向小镇漫步时,眼前就会呈现通过建筑环境所展示出来的城市历史和场所精神的壮丽画卷。穿过一座桥,便踏上了小镇中那条壮观且保存完好的街道,它将人们引向小镇中的主要广场。城市中那些次一等级的街道比较狭窄,以弯曲

10、的路线连续延伸,将城市中许多小广场和其他领域联系成一个整体。在老镇上,街区两侧的道路有时是通过几个居住院落而不是街巷来联系的,围绕这些院落的住房大都有颇具特征且富于生活气息的阳台,这些构件丰富了街道的立面,场所感由此得以升华。这是波兰式道路的场所精神,一种基于理性思考而成的流动空间,通过建筑、广场的布置而丰富了道路的场所性。VI道路的场所设计从上面中西方街道的对比和现象学一样感性的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道路的材质、形式、氛围比较容易引起共鸣,也更容易勾勒出场所精神。因此,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场所精神进行表达和阐释!1) 尺度:人们更容易集中于小尺度的道路附近。道路越宽,其亲

11、和性越小,便更接近于“通过”这一动作。同时,良好的视觉效果,景观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对道路景观性的认识。2) 功能:道路作为一种连接,在功能上首先是对不同功能区的联系作用。同时,考虑一定程度上的景观性,以满足场所感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在以交通为主要作用的道路来讲是先导性的。3)围合:在以人性为主的道路上,通过缩小道路宽度,额可以最直接的引起人的好感,同时,利用树木(即使是新种植的也可以围合出适宜的空间)4)景观:当然,尺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获取,采用较大树木进行围合,或者,在道路附近设置尺度适当的小品景观以吸引注意力同样可以达到效果。5)休闲:在道路两边设置具有较好亲和

12、力的休闲空间可以增强对道路系统的认识,使之更具场所感。6)对景:在视线较为开阔的道路两边,因为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导致道路的围合感较弱。此时,可选择利用一些对景进行引导,远借临接,使景观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更大的范围。7)细节:在一些具有一定条件的环境当中,设置一些座椅,可以增强人们对道路节点的向往,同时聚集人气,增加空间活力。8)趣味:为了进一步给道路增加空间活力和与之相联系的感受、体验,可以对道路进行更为自由灵活的处理,让道路本身变为一种景观,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9)材质:在接近人体尺度时,材质对人的影响程度会变得比较大。石材、木材、玻璃或者是钢材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当然,利用材料进行不同样

13、式的拼贴则意义更加深远。10)小品:通过对一定空间的限制,制造出道路中的灰色过渡空间,既是一处停留的地方,也使道路更加具有识别感。同时,也可在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差时,可以利用景墙进行遮挡,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VII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道路的时候应该更加着重对场所精神的塑造。在物质功能上加入人性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创造出适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将道路空间。落于设计方法上,可以在材质、视线、功能,活动,场所感等不同层面上进行道路空间的设计,通过对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体会,使其既能满足相应的规范,和人们的物资和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让道路成为一种可以留恋的地方,而不是让道路成为一种只是“通过”的线条。【参考文献】丹尼斯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0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05伊恩本特利 建筑环境共鸣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02百度百科 场所(卷)百度百科 道路(卷)百度图片 场所精神(卷)百度百科 景观(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