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阿里山纪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88799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阿里山纪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十八阿里山纪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十八阿里山纪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八阿里山纪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阿里山纪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八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 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 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3. 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4.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教具多媒体、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高山青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木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二、检查预习1.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本文作者吴功正,

2、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写下这篇文章。2. 读准下列字音一泓( ) 静谧( ) 红桧( ) 溢出( ) 山岚( )三、整体感知,走进阿里山1.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明确:(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2. 从文题看“纪行”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跟随他一起走进阿里山。(在文中找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明确: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

3、台湾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神木下山的路上教师小结:这种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一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3. 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 由神木收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

4、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无可匹敌,他时阿里山的标志。神木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经历磨难,却不折不挠,昂扬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5. 结尾以高山青作结有什么作用?明确: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全文的内在线索便是歌曲高山青,起到彩线穿珠之效。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呼应有方。)四、探究品味,欣赏阿里山作者把阿里山的如画风景尽全力纳入笔端,还用了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来

5、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例如:(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静洁的世界,甚或蝉的世界。偶有一人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

6、、洁净、蝉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

7、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课堂小结: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不是,它是自然、朴素的美,本文作者用典雅,凝练、和谐的语言,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修辞美、节奏美和拟声美笔法,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阿里山的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其和婉宽舒、柔美,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五、拓展练习读了本文,你一定对阿里山有所了解,可是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没有领略过这里的美丽风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他们介绍一下美丽的阿里山。(1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十八 阿里山纪行一、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二、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游记的主体)清澈的潭水移宁静的林区步曲幽的路径换无边的森林景三、写下山。(呼应开头,回味无穷)四、语言: 音乐美、情韵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