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家族在上海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087287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家鼐家族在上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孙家鼐家族在上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孙家鼐家族在上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孙家鼐家族在上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孙家鼐家族在上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家鼐家族在上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家鼐家族在上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家鼐家族在上海孙家鼐(18.4.7190.1.29),安徽寿州人,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咸丰期间状元,清末大臣。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8年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主张阅报去皇帝壅蔽,然要严禁“渎乱宸聪建议酌置散卿,广集人才,以资议政。甲午战起,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孙家鼐,51年中举人,八年后成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868年,孙家鼐提督湖北学政, 任满之后,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十年后,授德宗皇帝读.直至187年,他和资历较深的同僚翁同龢一起教授年轻的皇帝。在此期间,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

2、吏部侍郎等职。89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年后擢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1894年,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翁同龢对立。895年,列名北京强学会。896年主持官书局。18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京师大学堂。建议增设中心学堂、速成学校及医学校。戊戌维新时,向光绪帝推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著作,但又奏称康有为“学术不端”。10年,八国联军入侵,逃往西安后授礼部尚书,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政务大臣、编纂官制总司核定等。197年,任资政院总裁,参与“立宪事宜。谥文正。创办京师大学堂

3、风云.去皇帝壅蔽,然要严禁“渎乱宸聪”建议酌置散卿,广集人才,以资议政。甲午战起,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195年,列名北京强学会.896年主持官书局.1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京师大学堂。建议增设中心学堂、速成学校及医学校。戊戌维新时,向光绪帝推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著作,但又奏称康有为“学术不端。19年,八国联军入侵,逃往西安。后授礼部尚书,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政务大臣、编纂官制总司核定等。907年,任资政院总裁,参与“立宪”事宜.谥文正。 孙家鼐(字系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187年月7日-190年月2日。官吏.安徽寿州人。

4、851年中举人,八年后成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68年,孙家鼐提督湖北学政,任满之后,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十年后,授德宗皇帝读。直至17年,他和资历较深的同僚翁同龢一起教授年轻的皇帝.在此期间,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职.1890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年后擢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年,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翁同龢对立。这两位师傅对德宗皇帝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众多的门生、故旧占了上风。189年战争结束,皇帝开始通过教育试行改革.1896年命孙家鼐筹建政府出版机构,其中包括一

5、个图书馆,一个印刷厂以及一所学堂。1896年中,按照李端棻的建议,皇帝命在北京建立一所大学堂,委派孙家鼐筹建,并兼任管学大臣。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历时两年未能开学。在此期间,孙家鼐任礼部尚书,旋迁吏部尚书.1898年,兼任内办大学士,并受命加速开办大学堂。在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时期(见谭嗣同条),设立大学堂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月9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后为北京大学,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孙家鼐卒于1909年,即资政院成立的前一年.身后溢“文正”,入贤良词.孙家鼐生平简约谨慎,在激进派和保守势力之间,常取中间立场.他和翁同龢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两位大臣,然而翁

6、同龢的名气大于孙家鼐.孙家鼐赞同88年的许多新政,但是,他上疏反对康有为的政治理论.这或许能说明维新运动失败后孙家鼐何以能在朝中继续留任.金榜题名-孙家鼐题清朝资盛咸丰九年朝廷举行会试.孙家鼐告别亲人,进京赶考。殿试后,咸丰皇帝召见前十名进士,命以清朝资盛为内容,各写一副对联.孙家鼐略一思索,即挥笔写了这副对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氮遍九州,道统继义皇尧舜;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煦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此联既歌颂了清朝的丰功伟业,又巧妙地把历代皇帝的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嵌入联中。咸丰帝盾后,赞不绝

7、口地说:“写得妙!”于是,欣然举起朱笔,钦点孙家鼐为新科状元.阜丰里-大上海的“寿州部落” 苏州河进入上海市区后,一路上曲曲弯弯,勾勒出许多美丽的三角洲。靠近恒丰路桥的是面积最大的一处,两面临水,一面临街,莫干山路从中间穿过。尽管如今杂草丛生,瓦砾遍地,几栋百年老厂房正在等待新一轮开发,但它在中国工业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第一家面粉厂-阜丰面粉厂就诞生在这里。 数年前笔者来此采访,想不到竟走进一个“寿州部落。工厂门卫是寿州口音,商店营业员是寿州口音,小饭馆老板也是寿州口音,住在工厂隔壁阜丰里和“三十间”的几乎全是寿州人.厂区和生活区方圆几十亩地,寿州话大行其道 原来,当年孙家来上海办厂并不在

8、上海招工,而是把寿州老家的穷亲戚、富朋友,一拨一拨地带来上海,久而故、投亲靠友的都来了.这个厂最兴旺的时候有2000名职工,寿州人占三分之二.百年来,老工人退休了儿子顶替,儿子老了孙子顶替不少家庭三代都在阜丰厂工作这个厂像个小社会,办了两所职工子弟小学和一所职工医院,凡本厂职工孩子读书、治病一律免费;弄堂口的老虎灶免费供应开水;家里来了客人可以到厂食堂打菜;到了冬天,厂里会拉来一卡车木柴往弄堂口一倒,供各家取暖改革开放后,有本事的年轻人都“飞走了,老人们还守着阜丰里,操着乡音,一脸的沧桑近几年,工厂也“飞走了,空旷的三角洲上,只剩几栋拆空的老厂房,倔强地与对岸的中远两湾城对视。创业-晚清“富三

9、代”的大手笔 孙家原本书香门第,孙家鼐的曾祖孙士谦是乾隆年间的刑部郎中,其祖父孙克伟是贡生,其父亲孙崇祖是池州府的教谕。他父亲治家极严,要五个儿子都读书做官,总算天如人愿,于是寿州状元府就有了对联:“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后来不知哪位酸秀才又给续了个“尾巴”,那对联就成了“一门三进士三不进士;五子四登科四未登科”仔细一算,倒也不假,孙家鼐五兄弟中孙家泽、孙家铎、孙家鼐都是进士,而老三孙家怿不是进士,故云“三不进士”。老四孙家丞未举孝廉,故云“四未登科”.毕竟读书有出息,他们五兄弟竟有四个在朝廷任侍郎官,孙家泽是礼部侍郎、孙家铎是户部侍郎、孙家怿是工部侍郎、孙家丞是吏部侍郎,最小的孙家鼐却做到

10、了“正部长级”: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还是晚清第一任管学大臣、光绪帝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孙家鼐深知政潮之险恶,不主张后代从政,因此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了中医。他这一支都远离了政坛,只有一个人与政界搭了点边,就是他的曾孙女孙琪方,嫁给孔子的第77世孙孔德成(世袭衍圣公),孔德成后来在台湾当了考试院院长 孙家在上海呼风唤雨的,最初是孙家鼐的两个侄孙即孙多鑫(865-19)、孙多森(1867-19)兄弟,他们靠着家族的势力,原本在北方都有官职,吃穿不愁,但是受了外公、母亲和舅舅的影响,决定弃官从商,自己创业.他们的外公是李翰章(李鸿章的大哥、官至两广总督),母亲是李翰章的二小姐,二舅舅是李

11、翰章的二儿子李经楚是交通银行第一任总裁. 老外公李翰章是个理财能手,曾把他们带到两广总督衙门里生活.广州五方杂处的商业环境,给孙家兄弟带来了活跃的商业细胞,他们后来办盐业、办面粉厂、办银行,步步得发,竟带出一个孙氏家族实业集团,使孙家从一个官宦型大家族变成了一个实业型大家族。 孙家的企业后来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先后创办和投资了几十家企业,涉及面粉、水泥、纺织、金融多种门类,其中有河南新乡通丰面粉厂、山东济宁济丰面粉厂、哈尔滨滨丰面粉厂、上海信大面粉厂、通益精盐公司、通森采木公司;租办了无锡泰隆面粉厂、上海裕通面粉厂、上海祥新面粉厂、上海长丰面粉厂;另外还投资通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实业银行、

12、耀华玻璃厂、江南水泥公司等等,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家族财团。但是开办最早、最著名的还是阜丰面粉厂。“老车牌”大举推进上海滩 阜丰面粉厂最早的商标叫“老车牌”,那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当年是推着一辆小车从山东逃难到安徽的.十年前笔者到安徽寿州寻访孙家遗迹,在濒临倒塌的孙家祠堂前,还隐约看见墙上画的那辆小车 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原先到扬州办盐,他们向姑父何维健(扬州何园的主人、何祚庥院士的曾祖)租用盐票(清廷颁发的经营和运输食盐的执照),从事食盐运输,利润十分惊人。可是也有很大危险,尤其是长途运盐,常遭土匪抢劫,地方政府也无法制止,久而久之,他们决定改图他业.他们发现扬州大街小巷面馆林立,面粉的销路非

13、常大,尽管进口洋面粉的售价很高,是中国土制面粉的4倍,但糕点店、面馆都乐于采用洋面粉.洋面粉每包4斤,售价1。0元至1。80元;而国产土制面粉每袋80斤,售价不过1。90元至元,洋面粉的利润之大可以想见. 他们又打听到,当时只有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增裕面粉厂能生产机制面粉,于是派老管家宁钰亭前去打探.到增裕面粉厂时,该厂也是刚刚建成,正在试机出粉,他们采用进口小麦,成本较高。宁钰亭请求用国产小麦试磨面粉,以便分析研究,并在扬州买了30石小麦运沪交增裕面粉厂代为加工。宁钰亭在该厂呆了两天一夜,详细了解了情况,亲见国产小麦的出粉率约合八成,粉色较进口小麦无大差别,只是粉质较潮,可能与小麦原料潮湿有关。

14、结算一下成本,可净赚0余元。本轻利厚,舍我其谁?孙氏兄弟决心创办一座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 18年,他们在苏州河边购得了0亩地作为建厂基地,又在北京东路租得一幢楼房办公,大胆地上马了。孙多鑫亲自远涉重洋,到法国和美国考察磨面机器的性能,订购机器,随行翻译是颜子庆(仙山)先生,即我国外交界前辈颜惠庆先生的长兄。在美国购买机器期间,得到了时在美国读书的施肇祥先生(著名外交家施肇基的兄弟)的大力帮助。孙多鑫得知施肇祥尚未成家,遂将妹妹介绍给他。后来施肇祥的女儿施智元又嫁给了孙多鑫的儿子孙璧微,成了孙多鑫的儿媳妇。老派人讲究亲上加亲,肥水也就不会外流了 189年,孙多鑫花2。2万美元(当时约合万两白银)

15、订购的美商爱立斯厂的机器运抵上海,厂房也建造了。99年年底机器安装完毕,共有4英寸、26英寸的钢磨16部,昼夜生产,可产面粉2500包,于900年正式投产,904年又增加一倍设备,每昼夜可产面粉00包.由于孙家的面粉质量、色泽与洋面粉不相上下,而每包的价格只售1元至.40元,比洋面粉便宜得多,很快赢得了市场,大获其利。当初投资30万元,到19年,工厂资本已升值为100万元。927年又建新车间;29年再建新车间;932年再新添40英寸的钢磨39部,至1936年,资本已升至300万元,日产面粉达。6万包,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面粉厂。暗算孙多森“摆平中国银行 孙家兄弟办面粉厂大获成功后,继而投资金融业

16、.中国银行19年月正式成立,孙多森积极参与了该行的筹办,并出任第一任总裁。这期间,他解决了该行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大清银行中的商股问题。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晚清政府的大清银行,然而该银行并非完全的国家资本,而是有一半民间资本(即商股)。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大清银行自然随之垮台,其中的官股部分由民国政府接收毫无问题,但其中的商股怎么办?新生的民国政府起初并不知道还有500万商股的问题,于是引起大清银行股东们的巨大恐慌.当时孙氏家族及他们的亲戚中,很多人都是大清银行的股东,手里捏着大把的股票,眼看有变成废纸的危险.这时股东们成立了一个商股联合会,选出代表去南京,向孙中山先生呈文,请求不要将大清银行没收,而建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