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07815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无论是病意酽酽的西施、弱不禁风的黛玉,还是面色苍白、身体孱弱的曾文清、曾文彩一类的北京人。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弱女秀才病,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病、文明病以及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病,都可以看出,在中国众多文学作品中,都呈现出一种病态。而中国人民对于这种病态现象的认同就产生了文学欣赏的病态美。病态美也是一种美,是中国众多文人对美的一种现象的理解与感受,隐喻着中国人含蓄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审美心理。本文将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进行探讨,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病态美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具体隐含的类型和表现,探讨病态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而被文学家象

2、征化、隐喻化、符号化的现象,挖掘其中隐含的社会背景、民族性格以及文化道德内涵。一、病态美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制度上来论,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议会方式的民主决策机构。绝对专制、绝对王权,使得中国人缺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缺乏反抗,沉沦于压制的环境中,丧失了斗争牺牲的精神。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常常表现出精神苦闷,甚至萎靡不振,以至于在文学作品中折射出无数的迷茫失望的病态现象。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病态美论及思想,就要从中国历代的哲学思想来入手探讨。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国哲学中说:“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

3、德的教训。”儒家强调“仁义”和修身养性,不提倡对自然的探求和索取。并且,宋以来的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任性”,不提倡尊重个性的表现,使得中国人性格多含蓄内敛,文笔隐晦多虑。再加上历代以来,中国信仰系统百变怪异,没有形成统一的神学思想。而中国历来的神的居所多为高山云涧,这都体现了中国人思想上的回避与遁世。这些回避思想又比较多的关注着对人性的探索,而病态正是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对生命的怜悯,怜人且自怜。此外,中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病态美大多蕴含在阴性文化中。而阴性文化美的代表即为女性美。传统的女性美偏爱于柔弱、逆来顺受、依附、单调的性格、无欲无求的女性形象。长久以来,中国的女性按照男性中心主义的标准扮

4、演着一个“三从四德”和“相夫教子”的角色。中国人对于病态美的特殊嗜好只不过是中国男权强权的恶性膨胀。病态美只不过是在男权强势压制下所塑造的扭曲形象的变态欣赏。二、病态美深沉的隐喻与启蒙中国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病态形象。如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曹禺笔下那些忧郁而热情的北京少妇,以及孱弱多病的泪美人黛玉、多愁多病的秀才张生等,往往都是以哀怨愁苦,弱不禁风的病态形象出现。可以说,中国文学作品呈现的病态美的首要层次是用来形容纤弱,顺从,伤感忧郁的弱女秀才、才子佳人形象。病态美是中国文人墨客对社会病态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反映着作家们对长期受强势势力压制的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怜惜以及对恶势力的批

5、判和鄙视。如郁达夫的迟桂花、鲁迅的药、孔乙己、伤逝、狂人日记。然而,鲁迅笔下的病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生理上,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对民族的整个病态面貌发出警告和呼吁,起到了对于整个国民精神上的启蒙作用。这些同情弱势群体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揭露社会黑暗腐败为前提的。它们从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社会的腐朽做了一番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凡是一篇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反应。中国许多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中国文人对现实的回避与无奈,迷茫无望、伤感苦闷的病态现象。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郁达夫沉沦、蒲松林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中国历代以来如韩

6、愈、李商隐、杜甫之类伤痛身世,报国无门,内心苦闷无奈的诗人形象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其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病态。屈原常以美人自称,这可以看出他从政治到情感上对楚王的依附。他长期以来的悲怨哀叹、忧郁自怜,像个失宠的怨妇,最后以沉入汨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大多在政治上失意、报国无门的文人都或多或少的创作过呈现着病态美的作品。这些不得不说是他们内心精神苦闷长期积郁的产物,怜人实为自怜。三、病态美病态审美心理下的情感依赖。从文学作品到现实生活,从文学作者到现实人物,这些不计其数的病态现象的呈现,都是人们对于这种病态现象的认可和欣赏。可以看出,病态美离不开人的观念,美不是

7、表面的形象,而是与人的情感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病态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表现着人们的某种心理,得到人们内心的某种认同,以此获得美的感受。而中国人对于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病态美的认同和欣赏,说明中国人本身就具有这种病态。文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递着人们的心声,反映着民族理念、思想道德情感。中国文人的审美观,离不开艳俗、离不开含蓄,而最高层次的应该算作病态。比如自古以来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而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呈现出这种病态的审美观。红楼梦里的男人透着女性美,女人则透着病态美。这样一些柔弱的人物形象,透射着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审美情思。而在现实生活中

8、,自清代以来被视作美的女子缠足,笑不漏齿,行不显足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熟读经书、百无一用的秀才,都是扭曲现象下的变态欣赏。病态美呈现也正是病态社会的投影与表征,中国人民长期受到绝对王权绝对专制的束缚,君王压制臣子,臣子压制百姓,男性压制女性,以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人民麻木的精神面貌,都百无一余的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扭曲病态的社会现象。中国文学作品中所折射的病态美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在精神上给人们以无限的精神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含蓄中庸的温和性格。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表现精神苦闷、内心忧郁,缺乏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作品。穷愁病苦、背井离乡的苦闷精神、使得整个文学系统呈现出消极的情感与内涵。中国的哲学思想强调人性的中庸温和,却少了个性的解放与追求。美的感受往往是感性的,缺乏理想的分析与思考。中国文人对于这种病态美的认同与欣赏,表现了中国人感性的审美情思。现实生活中,如盆景、喷泉、假山、曲径、池塘、陶瓷等病态产物,都是长期以来受审美情思影响形成的情感依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