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教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07483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蜡烛》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蜡烛》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蜡烛》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蜡烛》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蜡烛》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蜡烛教案 西蒙诺夫主备人: 授课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三、教学媒体:录音机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

2、,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

3、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 gng): 弯身行礼. 瓦砾(w l): 破碎的砖头瓦片.地窖(ji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精疲力竭( ji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名副( f )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永垂( chu)不朽: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4、。 垂:流传。颤 (chn ) 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四)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

5、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3、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4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

6、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五)探究主旨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

7、,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3主旨:这篇文章,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补充: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8、一)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