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072367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在数学课堂上.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 姚先梅 数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想象能力,不断进取,不懈探索,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有一些数学课上起来很沉闷,课堂气氛欠和谐,究其原因,这些课是没有创造好良好的教学情境。由此看来,创

2、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陶冶情操、拓宽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中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一、创设有效的人文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

3、素,即德育教育,创设有效的人文情景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学一年级解决问题内容时我首先创设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音乐会的欢快情境,这样的情境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到课堂;二是当学生对此情境全面观察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这么美的大森林,我们去玩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在这看似杂乱无章没有主次轻重的情境中受到环保教育,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这样做,无疑给我们要求计算精确、数学语言准确、逻辑思维正确的数学课堂增加了一味充满活力的调味剂。二、创设数学化的情境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

4、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如上最大公因数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请学号是12和16的因数的同学起立。我适时的观察,有几个同学很是矛盾的来回找寻,还用眼神和语言悄悄交流,我就故意问你们几个怎么了?学生争先恐后的提出他们的疑惑和问题我不知道该站在那边?我的学号怎么会是这两个数的因数呢?其他同学或是思考讨论,或是斟酌回答,新课“公因数”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这是一个很一般的情景,生活中随手可抓到,但是它却在不经意中就让学生进入了数学的学习,步入了新知的探究,引出了了数学概念。这种数学化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融入的新知识的学习中。三、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

5、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我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了故事导入:今天是小猴丁丁的生日,猴王做了几个同样大的饼(用圆纸片演示,并贴在黑板上)来庆祝丁丁的生日,于是就要把饼分给小猴们吃,猴王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四块,给了小猴欢欢一块;小猴平平见猴

6、王只给了欢欢一块,就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于是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八块,分给平平了两块;小猴丁丁见状就大声嚷到:“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该多吃一点儿,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聪明的猴王把第三个饼又平均分成了十二块,给了小猴丁丁三块。同学们,他们谁拿到的饼最多呢?为什么?(学生答)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

7、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我在教

8、学六年级上册折扣时,就用视频出示了一个漂亮的书包,并且出示了A店打7折,B店打8折,问:你们要到哪家去买?(A店)我又出示A店的原价100元,B店的原价80元,问:你们还会去A店去买吗?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就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要进行仔细的去分析,不要被表面所蒙蔽。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真诚”、“开放”、“真实”“有竞争”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符合课改的要求,能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地发展。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数学味”为实质内容,“问题性” 为价值导向,而“自主性”为发展需求,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