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十三《生于忧患》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06993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组十三《生于忧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题组十三《生于忧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题组十三《生于忧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题组十三《生于忧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题组十三《生于忧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组十三《生于忧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组十三《生于忧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复习题组(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4分)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4、百里奚 ( )二、(一)解释加点的字:(29分)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6而后作( )9.劳其筋骨( )10、发于声( )11饿其体肤( )12而后喻( )13空乏其身( )14法家拂士( )15拂乱( )( )16入则( )17所以动心忍性( )( )( )18出则( )19曾益其所不能( )20管夷吾举于士( )(二)选择题:(4分)1、选出以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1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

2、,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1分)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选出以下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1分)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1分)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

3、“死于安乐”的。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来说,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20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人恒过,然后能改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20分)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 )(用课文词语回答) (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

4、,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4分)联系全文,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作用是( )(2分)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6分)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4分)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2分)五.问答题:(23分)1.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3分)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5、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4分) 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2分)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4分)5.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4分)6.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分)7. 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

6、用一定的修辞方法】(6分)陵川县九年级语文复习题组(十四)鱼我所欲也编拟:冯华花 徐隽萍一、 文学常识。(6分)1、本文选自 ,作者( ),( )时期邹国人。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_2、“四书”是指:_二、 基础回顾。1. 解释加点的词语。(14分) 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亦不能够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2.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0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 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 故患有所不辟也_3、重

7、点句子翻译。(18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6)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8)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三、课文的理解、思考、背诵、应用(43分)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分)2、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 )论证,鱼和熊掌分别比喻( )和( ),这样设喻的作用是( )(5分)3、文中所说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8、(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指( )。(2分)4、第二段末尾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作者的什么观点?(3分)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的心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6、“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 )。 (1分)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1分)8、鱼我所欲也中表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1分)9、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1分)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分)11、人的本心是什么?(

9、 )(1分)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 )(3分) -13、文中多次使用比照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2分)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3分)15、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2分)16、中国历史上,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见证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试举两个能够论证作者观点的实例。 (2分)1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3分)1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3分)1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2分)20、.文中的四组反义词是( )、( )、( )、( )。(2分)2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分)四、1、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3分)2、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很多于五言的对偶句。 (4分)3、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2分)陵川县九年级语文复习题组(十五)出师表 编拟:冯华花 徐隽萍基础知识练习(48分)(一)一、给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4分)涉罚臧否 中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