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065770 上传时间:2024-04-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4节气大暑:酷热之极进大暑“大暑”节以后的半个多月,正是热中之热的“中伏”时期。从多年平均气温看,我国大局部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也多在7月下旬。如全国最热的地区长沙和杭州,此时期的日平均气温就都在30以上。而肯定气温则消失在吐鲁番盆地,1942年“大暑”期间气温曾高达47.8,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温纪录了。进人“中伏”的“大暑”节气,雨水多、湿气重、气温高,一般晴天的日子,人似在火堆旁,火烧火燎的;但遇雨过转晴又似坐闷罐,更加难熬,动辄便会汗流侠背、挥汗如雨,这种情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甚。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的肠胃蠕动减弱、新陈代谢却加快,人体水分和养分消耗多,加之湿热空气的刺激,睡眠难以

2、保证。因此,这一时期人们经常食欲不振,困乏无力,甚至头晕恶心,这就是所谓的易消失中暑的“苦夏”了。现代气象科学说明,一般在日气温高于35的酷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殊是在副热带高压掌握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酷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炎热日”也有3一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许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酷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

3、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为重要。古诗云:“暑气多夭,寒气多寿。”清代文人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也云:“盖一岁难受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故俗语云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非虚语也。”两者之意,均在提示人们,在伏天不行过于劳神役形。千百年来,深知酷暑对人之侵害的古人,还总结出很多防暑方法。自魏晋以来,民间就有伏天吃面的习俗。俗传,用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汤饼吃,可以解暑热。至今,无论南方北方,还是城市乡村,都有伏天吃凉粉、凉面的习惯。用豌豆面或荞麦面,做成凉粉、凉面,煮熟后于深井水里浸泡,后拌芝麻酱、香醋、蒜泥之类,吃起来芳香可口,确可解暑提

4、神。不过,现代都市生活,已今非昔比,空调、风扇、各种冷食的消失,为现代人轻松度夏供应了保障,“苦夏”已不再可畏,只要留意劳逸结合就可以了。不过,炎热也并非都是坏事。正如民谚所云:“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大暑穿棉袄,收成不会好”。因此,风雨雷电,寒来暑往,自然界的这些规律性的变化,人和万物都离不开,也左右不了,只是过则成灾,相宜为福。“大暑”后的伏日里,各种夏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棉花、甘薯、水稻等,在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但如前所述,此季节除酷热之极外,也是气候变化最为猛烈的时期,程度不同的水旱、雷电、冰雹等会相继发生,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因此,农田治理决不能放松,须细

5、心为之,方能为该季庄稼取得好收成打下根底。“禾到大暑日夜黄”。我国双季稻种植区,一年中最紧急、最艰难、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削减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季晚稻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一般在7月底以前栽完,最迟不能迟过立秋。流行于福建省的一些侄语,就说得更为清晰了,“七月小暑大暑连,夏收夏种要抢先,选种积肥防风涝,抢收快种保丰年”。“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殊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进人花铃期,大豆开花结荚,都是需水顶峰期,遇旱易导致落花、落铃和落荚,要留意浇灌补水。黄淮平原的夏玉米已拔节孕穗,马上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三伏不受旱,一亩收一担”,“伏天有雨盆成米”都是言伏天多雨对作物增产的重要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