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06569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的思想相符,故选B项。A、C、D项分别是道家、墨家、法家的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答案:B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治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老聃孔子墨翟”“一则治,异则乱”分析,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和墨家各有特点,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反之则会导致动乱。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答案:C3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

3、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主要说明孔子 ()主张以“仁”为核心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主张变法革新有强烈的使命感AB C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解读正确,孔子所说“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排除。答案:D4.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 D礼乐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

4、想。由题干信息“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说明作者主张立法以治天下。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正确。答案:C5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逐项分析可知,A是道家思想;B强调教化,是儒家思想;C强调君主权威,是

5、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故选C。答案:C6.右图是一幅“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解析:“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体现的是节俭、不浪费。这与墨家主张相同。答案:D7下列言论中,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的观点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至乐无乐,至誉无誉”B“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C“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

6、力。材料体现了“无为”“逍遥”的处世方法,属于道家的主张。B、C是儒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A是道家思想。答案:A8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内容与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的思想相符。答案:C9“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

7、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这一思想是在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提出的,该主张使君主权力神学化,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10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对比分析,可知题干后半句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这相比于孟子主张有所发展,故选C。A、

8、B体现了孟子的主张;D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排除。答案:C11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这种观点认为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解析: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秘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表述错误。答案:B1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9、)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强调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以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10、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材料二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材料三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

11、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回答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作者:董仲舒。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12、,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荀子)。 西汉刘向荀子叙录“荀卿则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

13、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试验和尝试而达致的传统或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

14、主要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解析:第(1)题,迁移荀子的思想观点,紧扣材料一中的“人之性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语句,归纳答案。第(2)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二董仲舒与朱熹对荀子的态度,迁移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与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的知识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结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等实际,迁移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回答。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