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64108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罗湖区东英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 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 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李白引用这两个典

2、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答案为: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

3、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和对侵略者的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

4、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

5、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

6、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

7、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

8、);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

9、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3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

10、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1)B(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

11、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

12、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 B;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

13、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4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 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释】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

14、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2)(写出两点就满分)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

15、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C; (写出两点就满分)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