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点评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06409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鲁迅先生》点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年,她和萧军

2、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

3、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

4、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性散文,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结合起来,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这样写,避免了单纯直接写

5、人的一般化,加上“万年青”的象征意义,使刻画人物的角度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一瓶普通的“万年青”,凝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核心。“万年青”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文中鲁迅说:“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许广平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言约意丰,简捷有力。“万年青”象征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作者以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比照,互相映衬,给读者的意象更加丰富,文章更有层次感,更有内蕴。 这篇文章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第二部分是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第二部分里

6、作者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第一个是写与许广平谈话:“一面和我们谈论着”,“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第二个是写墓上的荒草:“站在墓地的青草上去了”,“当然那墓草是长的很高了”;第三个是写我在异地的思念:“我们在这边”,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字里行间有的是无尽的怀念。 本文笔法从容淡静,看似平静的表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二)萧红泪眼中的鲁迅 萧红,东北女作家,日寇侵华时随萧军逃亡到上海,与鲁迅先生交往,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生死场。鲁迅为她的小说写了序言,“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7、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称呼女同志为先生,这在当时很是普遍的现象。 这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萧红倾心写的,是萧红散文的代表作。抒情性强,细节描写成功,把一个伟大的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就永远定格在这样优美的文字中,所以说,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幸福的、享受的。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无不淋

8、漓尽致地被萧红写了出来。萧红文字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清新、流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的习惯是净手、静心,最好是在夜里灯下品读,要怀着敬仰的心来读。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上海的时候,萧红正在日本留学,得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她竟然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实。她悲分伤过度,痛不欲生,这可以想像得到。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擅长回忆、酷爱回忆、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作家。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忆又使萧红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在萧红带有回忆性或自传性的散文佳作中,首屈一指的则是她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刚去

9、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她在1936年11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关于回忆L(指鲁迅)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本来是活人,强要说他死了!一这么想就非常难过。”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为我们撰写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字,即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同时收入萧红散文一书,1940年6月由香港大时代书局出版。“记(一)”着重描写鲁迅寓所灰蓝花瓶里的“万年青”。鲁迅曾经一边抽烟一边告诉她:“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几株万年青鲁迅生前摆在客厅的黑长桌上,鲁迅死后放在鲁迅的遗照前,后来又移到了鲁迅先生的墓前。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中,萧红想

10、起了这几株万年青,想起了鲁迅坟头的瓷半身像,想起了墓上越长越高的荒草。这一切,都牢牢记在她的心头因为鲁迅就是她心中的“万年青”。“记(二)”记叙鲁迅逝世在日本东京引起的反响:有真诚的悼念,也有对鲁迅的误解。这两篇文章篇幅很短,当然无法囊括丰富的内容,无法充分抒发对鲁迅的忆念之情。1939年3月14日,萧红约许广平写一篇回忆鲁迅的长文,供她筹办的刊物鲁迅刊登。她在信中向许广平恳切陈词:“导师的长处,我们知道得太少了,想做好人是难的。其实导师的文章就够了,绞了那么多的心血给我们还不够吗?但是我们这一群年青人非常笨,笨得就像一块石头,假若看了导师怎样对朋友,怎样用剪子连包书的麻绳都剪得整整齐齐,那或

11、者帮助我们做成一个人更快一点,因为我们连吃饭走路都得根本学习的,我代表青年向你呼求,向你要索。”(注:乱离中的作家书简鲁迅风,1939年第12期。)后来,许广平根据萧红和广大读者的需求,陆续完成了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等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鲁迅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1939年10月,萧红也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瓣心香。1940年7月,这篇文章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选收了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的鲁迅的生活和景宋(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们两文。原因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字数不多,印成专书感到单薄,便征得两

12、位许先生的同意,收入了他们的有关文章。许寿裳先生当时在成都华西大学任教,10月初曾赴重庆。他当面鼓励萧红说:“还可以再写,积累起来,作为续篇。”该书的后记是端木蕻良于1939年10月26日以萧红的名义写的。文曰:“右一章系记先师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面,其间关于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或未涉及。将来如有机会,当能有所续记。”萧红不同意这几句话,想要删去。她说:“我怎么敢这样说呢?”还是许寿裳鼓励说:“不要删,将来写续篇时,知道多少说多少,知道什么写什么,怎样理解就怎样写,读者还可以从你的理解中多得到一些看法呢。”(注: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1940年10月1

13、3日,在鲁迅逝世四周年前夕,许寿裳先生买到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册,并将这件事郑重地写进了当天的日记(注:许寿裳日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平成5年3月刊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萧红英年早逝,回忆鲁迅先生的续篇终于无法完成。弥留之际,她会感到“身先死,不甘,不甘”的吧!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十五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

14、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文章除提供了鲁迅的史料外,还旁及许广平、海婴有关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为研究鲁迅、特别是编撰鲁迅传记所必备。通过鲁迅著作的文本,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通过萧红的回忆录及其它成功的鲁迅回忆录,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

15、,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体验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是一种打破了男性叙事结构的独具女性表达风格的文字。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

16、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除开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这一特点之外,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其实就是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清代作家袁枚的祭妹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