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06350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四节课题升华和凝华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教师汉王中学 李明东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现状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初二的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学生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并不十分熟悉,实验现象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们对直接经验的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要掌握好这

2、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策略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宜重点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切实领悟:对生活中的日常现象,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多动手,亲自做,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并对它们做出合理解释。实施措施教法:实验法、探究法、例举法、多媒体结合展示法学法: 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解释,并联系实际,应用于生活。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能从物态变

3、化的角度来说明云、雨、雾、露、霜的形成过程和方法1、 1、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能透过现象认识到物理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云、雨、雾、露、霜的形成原因的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3、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2、通过分组活动、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

4、环境、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器材碘升华凝华管1支、樟脑丸(或卫生球)24袋、松树枝若干、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圆底烧瓶12个、新旧灯泡各12个、酒精灯1个、固体清新剂24盒、火柴、多媒体课件等。(课前辅导学生每人自制一瓶“人造雪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展示雪景图片分小组讨论:地面的雪如何消失?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过程?松树上的雪也是这样消失的吗?也经历了同样的物态变化过程吗?生活中处处留意皆“物理”。松树上的雪的消失和地面的雪的消失不同,从而引出“从固

5、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叫升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4.4升华和凝华自学课本P92P93,了解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动手、动口、动脑推进新课生活中松树上雪的消失是由固体雪直接变为气体消失的,是“升华”现象。你还在哪里见过类似的现象?展出固体清新剂、卫生球:分小组讨论并实验:日常生活中它们是如何消失的?其中会有液态出现吗?学生能闻到强烈的固体清新剂和卫生球的气味,但用眼观察时没有液体物质出现,强调:升华现象的“直接”二字。给“人造雪景”加热:尝试解释“人造雪景”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过程。1、通过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全员参与,进行实验的合作与交流。2、培养学生的表达功能,让学

6、生在不断规范的表达中,整和语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应用概念,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简单的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展出新旧灯泡:学生对比观察并分辨哪只是新灯泡哪只是旧灯泡,试着解释灯泡用过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灯泡内壁变黑的原因。实验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1、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2、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且从实验结论中,自然生成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本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做,并且让学生给学生讲此实验现象,给学生机会,更易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多角度思考,开拓思维,多动脑,积

7、极进入学习状态。板书:升华吸热,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凝华放热,周围环境温度上升。尝试解释“霜前冷雪后寒”这一自然现象。霜和雪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时夜间地面散热很快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0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华形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天气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升华时并不需要大量的热,所以天气相当温暖。而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水蒸气凝华成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熔化成水,就必须吸收大量的热(一克的雪,熔化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的水,从0升高到80时吸收的热量)。这些热量就从地面的空气中吸收,所以不等到雪熔化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展示多媒体图

8、片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并播放视频:水的三态变化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分类整理: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灯泡内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等。这里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物态的初始状态和末尾状态来判断属于什么物态变化。知识应用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了解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如制造冰淇淋“干冰

9、”还是良好的保鲜剂鱼、肉和其他易腐烂的食物装船运送几千里远,可用“干冰”保鲜这些食品鸡蛋用“干冰”冷冻保鲜几乎是无限期的这为下一环节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台阶。(本环节课前完成)2、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现代社会你也可以“呼风唤雨”3、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归纳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完成物质三态变化图。作业布置1、炎热的夏天,王东从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据此情景请你提出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2、回家咨询父母,

10、完成下列问题: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问题二:霜的形成条件是气温0摄氏度以下,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问题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想想议议:如果要给食品降温,你想到了哪些方法?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这些都让学生自己去解释,是六种物态变化的综合应用,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联系和应用。分小组讨论后派出小组代表写成小论文上交。课外探究1、阅读水的故事,填写水的三态变化。调查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2、观看视频:水的故事。设计一个节水方案。板书设计4.4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二、升华吸热周围温度下降凝华放热周围温度升高教后反思在做“人造雪景”实验时出现了液体。本实验需要教师好好思考和改进。上本节课时正好下了一场大雪,很应景。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之前和之后的若干天又下了霜。在复习课上学生对“霜前冷雪后寒”印象非常深切。弥补了课堂上生硬接受的欠缺。实验室如果有干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更理想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