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062591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 彰显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精神” 胡锦涛、温家宝国外 演讲辞中“国学话 语”分析 程世和摘 要: 胡锦涛、温家宝在国外演讲辞中,以其对中国文化与国学话语的精义阐释,彰显出中国文化重民生实际、重天下为公、重礼义仁爱、重和而不同、重自强不息等核心内涵。因有对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深入把握与对国学话语的现代阐释,胡锦涛、温家宝在国外演讲辞中有一种深远的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有一种将“中国精神”高悬于国际社会而光照人类未来的文化自信。研习其国外演讲辞中对中国文化与国学话语的阐释,有助于我们从国家与民族立场出发获取对中国文化的真谛阐释,有助于我们驱散当今“国学”研究中一些芜杂迷妄之气。而

2、寻究胡锦涛、温家宝之所以阐释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其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与“深厚之爱情”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有着直接关系。以国学话语在最深层意义上捍卫本民族的大地并肩负起为世界谋福祉的天命与权力,胡锦涛、温家宝显示出塑造国际化中国文化形象的战略胸怀。关键词: 胡锦涛;温家宝;国外演讲;中国文化;国学话语;普世价值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

3、,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由此,我们可以对曾几度引起学界争论的“国学”一词作如下的理解:“国学”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最能彰显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最能体现中华民族高尚品格,最能激发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最能安顿中华民族生命与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我们的观察,近年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时加大了宣传中国文化的幅度与力度,阐明了中国文化对于当今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增强了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本文以近年来胡锦涛、温家宝具有代表性的国外演讲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国学话语”的分析,彰显国家领导人塑造

4、国际化中国文化形象的战略胸怀,彰显中国文化对于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一回顾胡锦涛、温家宝近年来出访海外的外交活动,以大量篇幅直接论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内容的演讲辞有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2003年12月11日),温家宝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演讲(2005年12月6日),温家宝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06年4月3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演讲 (2007年2月7日),温家宝在日本国国会的演讲 (2007年4月12日),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2008年5月8日),温家宝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

5、座谈时的演讲(2009年1月31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2009年月日),胡锦涛在达累斯萨拉姆各界欢迎大会上的演讲(2009年2月16日)。美国向以“美国精神”、“全人类的代表”而自负于世,“美国对外决策者无不希望美国成为全世界的新耶路撒冷。从华盛顿的神圣之火和杰佛逊的民主理想,到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等,美国人一直在追求使自己给世界树立一个自由与民主的榜样,并谋求把这种自由和民主的福祉传播到世界各地。”面对美国这样一个注重文化外交,强调对外施加文化影响并从事文化渗透活动的超级大国,温家宝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胡锦涛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将美国的大学讲坛演变为宣讲中

6、国文化精义的精神殿堂,向美国未来的精英乃至整个美国公众社会传达着中国文化的福音。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哈佛演讲中,温家宝首先申明了中华民族独创出5000年文明史的久远性与完整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中,惟有中华文明硕果仅存,这无疑为世界树立了一个与天地共长

7、久的文明榜样。而中华民族之所以独创出文明久远的人类奇迹,就不能不寻究其文化的内在根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

8、作用。”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及其维系中华民族的久远作用予以阐述之后,温家宝接着将目光由古代中国收束于不久前他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有关“西学”与 “东学”交流问题的探讨:“我们在促膝交谈中,谈到近代有过西学东渐,也有过东学西渐。17、18世纪,当外国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典籍翻译成西文传到欧洲时,曾引起西方一批著名学者和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兴趣。笛卡尔、莱伯尼兹、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康德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研究。”由一次日常化的促膝交谈而论及中国文化对西方诸多学术大师的实际影响,就又将中国文化置放于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视域中给以价值评估,凸现出中国文化不惟给中华民族带来福祉而且给西方世界带来启蒙之光的

9、精神意义。而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精神意义,既可取证于“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良心”的十八世纪伏尔泰的著作中,又可取证于“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的十九世纪爱默生的著作中:“我年轻时读过伏尔泰的著作。他说过,作为思想家来研究这个星球的历史时,首先要把目光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个半世纪前,贵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哈佛人爱默生先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在文章中摘引孔孟的言论很多。他还把孔子和苏格拉底、耶稣相提并论,认为儒家道德学说,虽然是针对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但我们今天读来仍受益不浅。”由此,温家宝以美国民族精神奠基者爱默生的话语作结,结束了他在美国

10、哈佛演讲中对中国文化的专题性论述。而接下来在对“今天的中国”的介绍与“明天的中国”的展望中,温家宝又不时加入对中华文明精神与福音的传达:“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2000年前,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是防御性的。1000年前,唐朝开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为了把丝绸、茶叶、瓷器等销往世界。500年前,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带去了精美的产品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正如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最大的民族。世界上最酷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

11、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从2000年前的长城防御说到1000年前的丝绸之路、500年前的七下西洋,从孔子的“和而不同”说到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从古代中国“为天地立心”的文化器识说到当今中国渴求与世界各国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时代宏愿,温家宝昂首于以传播“美国精神”为己任的哈佛讲坛上,以其不啻是一

12、份“中国文化宣言”的演讲,对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予以了正义性的阐述。而温家宝之所以将演讲论题定为“把目光投向中国”并一再表明昨日中国、今日中国与明日中国作为“大国”的庄严身份,也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塑造国际化中国文化形象的战略胸怀。两年以后,胡锦涛又来到美国另一著名学府耶鲁大学发表演讲。不同于温家宝哈佛演讲由古到今次第以进的叙述方式,胡锦涛的耶鲁演讲则采取了由今到古逆推而上的叙述方式。在耶鲁演讲中,胡锦涛首先回顾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阐明了近年来中国所秉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接续其后,胡锦涛由今到古,将科学发展观这

13、一时代主题纳入到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中予以考证:“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由此,胡锦涛开始了对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现代阐释:“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14、,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

15、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以上文字中,胡锦涛从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其中直接引用的“国学话语”可谓层出不穷。而将温家宝的哈佛演讲与胡锦涛的耶鲁演讲两相对读,其所阐发的重国脉传承,重民生实际,重天下为公,重礼义仁爱,重厚德载物,重和而不同,重自强不息,重革故鼎新,重宽恕之道,重亲仁善邻,重吃苦耐劳,诸如此类,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都深蕴有“国学话语”的精神大义。温家宝与胡锦涛前后相续,以其充满“国学”精义的话语,在美国这一当代“文化帝国”面前庄严陈辞,不卑不亢,展现出了一个语词丰茂、新义弥漫的文化大中国的泱泱气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温家宝与胡锦涛的美国演讲可以被看成是二十一世纪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