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06226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说课稿(九年级思品第五课第二框)罗田县黄冈庙中学 熊光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等。这为本课学习作下了铺垫。本课是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学习第三单元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中学生

2、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课题又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教育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自身在教材中的地位,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懂得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感受民族

3、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基础的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作用。依据: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我们民族生存

4、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依据: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较抽象,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本着“教学有法、教又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理念,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本节课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

5、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空洞的说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将其具体化,以图片、视频等冲击力较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震撼,才能真正触及心灵。(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之后,经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能够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3)讨论归纳法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观点,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教师也参与交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指导。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6、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二)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情景探究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通过分析、整理材料,把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相关结论。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活动组织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质疑、交流,共同探究、共同发展。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在群体中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解决实

7、际问题的渴望,并在探究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三、教学流程俗话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生命的尊严,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美好。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设计本课教学的理念。具体教学流程如下: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久经考验的伟大民族。环节一: 设疑激趣 导入新课: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切入本课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环节二:思考探究 让我思考1. 通过鲁迅关于“中国的脊

8、梁”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2.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图表展示民族精神内涵。3. 学生列举体现民族精神的具体人物或事例。4. 教师点评并用幻灯片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人物和事例中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流远长,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师生互动 理解感悟活动:寻找展示民族精神1.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具体表现的相关信息。2. 教师通过图片按照历史时间的线索来加以展示和表现的相关信息。2. 教师通过图片按照历史时间的线索来加以展示和

9、简要说明。设计意图:1. 教师链接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懂得民族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学会感受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2. 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环节四 :合作交流 情感升华1. 观看视频铭记2008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问题1: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后,你最想说点什么?问题2:有人说:中华民族愈挫愈勇,你是怎么认为的?问题3:是什么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精神又有什么作用?3.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民族精神是

10、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设计意图:1. 这段视频选取的是2008年中国发生的几件重大时事,这些既是时政热点又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用它们来说明民族精神的作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在2008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感受中国人民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不屈服、不沉沦、不退缩的民族精神,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产生认识上的共鸣,从而深刻理解和感悟民族精神的作用。3. 分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环节

11、五:拓展延伸 贵在行动活动:我为民族精神添光彩1、联系实际,说说学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了哪些活动?2.说说自己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可以做些什么?3、学生完成“我为民族精神添光彩”倡议书内容。设计意图:1. 本节课的落脚点是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启发学生:青少年应该从小事做起,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2. 通过这个活动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将责任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环节六:巩固新课 查漏补缺1.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12、,教师点评讲解。2. 提出还存在的疑问,教师点评。3. 布置作业: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用爱国之心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设计意图:1.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 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及时反馈给教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3. 通过布置作业延伸课堂,引导学生落实在行动上,达到知行合一。使学生在人生旅程中时刻铭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倡议:让我们用一生的行动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设计意图:老师用简短而深情的结束语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升华情感,深化主题。四、板书设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二、民族精神我传承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做法设计思路:以提纲挈领式的板书将本课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迅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为行动点明方向。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