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05748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山东面临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较脆弱的严峻形势,这必然会成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建立具体的制度保障;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并以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等措施来实现。关键词生态文明;问题;对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

2、建设,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山东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核战争的威胁、人口剧增、难民潮、传统道德的失范及信念危机等。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1。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省份,山东应当在建设节约能源

3、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省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山东要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目标。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山东由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省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省份跨越。要实现这一跨越,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使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平等相待的观念;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权利上的公平和谐观念;树立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新的消费观;推动山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山东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二、山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包括生态伦理素养与生态环境知识教育

4、的生态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发展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的生态物质文明建设,建构生态政治制度的生态政治文明建设等。因此,本文从能源资源形势、制度建设、公众生态意识等方面来分析一下山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能源资源形势严峻1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山东能源消耗占全国的110,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在资源开发中,一些地方没有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一些矿山企业开发水平不高,过度开采现象严重。另外,不顾后果、粗放生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匮乏。2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后备资源极度匮乏

5、。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水平很低,人均水资源量是34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耕地人均仅有115亩,人均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左右。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49。到2010年,全省45种主要矿产将有33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种资源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要求。3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大。在三次产业比例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金融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还比较初级。另外,在第二产业中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改变资源消耗

6、型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4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首先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较严重。另外,排污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固体废物处置率低,电池、废旧电器等污染加重;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尾气污染不容忽视;室内污染危害加大;辐射和电磁安全亟待加强。(二)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近些年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山东省已经先后制定了山东省环境保护条列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但生态法律

7、体系还须健全,一些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处理还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针对生态破坏的法律较多,而针对生态安全的预防性的法律较缺乏;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政策制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三)公众“生态意识”亟待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任重道远。据调查,很多人患有“节约冷漠症”。比如我们对办公室的空调、灯、电脑经常开着不关无动于衷;对家里的电视机、VCD、空调等家用电器待机状态熟视无睹。从消费观来说,大家刚刚富裕起来,消费欲望很强烈,自己消费自己享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往往会导致高物质消费泛滥。而个人消费需要对环境负责任,这样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山东省的环保教育还处于初

8、级阶段,公众普遍的环境素养与法律意识还不强,人们的环境道德观念、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的教育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山东省公众比较关心我们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但是参与度不强,一方面,由于公众参与主要在政府主导下,往往很难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志,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另一方面,有些群众对如何参与一无所知。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建立具体的制度保障,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并以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等措施来实现。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提高人口的素质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主动者、实施者。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

9、现生态文明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是成正比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教育能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科技、法律人才,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要大力发展教育,实现山东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山东生态文明建设。(二)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决策者、管理者、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

10、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同时,山东民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应积极探索采取各种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应把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舆论阵地的作用,加强对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对危害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广泛组织开展节约型城市、企业、社区和村庄活动,做好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机关工作。其次,应注意教育内容的改进。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相关生态和环境知识传达给民众,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教育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教育切实培养民众的生态参与意识与精神。(三)完善

11、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1建立与完善各种政策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首先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制度,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补贴制度。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支出理应向环保投入倾斜。应拨出专项资金来发展循环经济、资助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区域环境污染监控和事故预警项目建设等,确保环保资金足额拨

12、付到位。同时,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尝试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以带动他们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制定生态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市民听证、媒体监督、非政府组织环境公益诉讼等各种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2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实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及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制。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

13、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3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治化轨道。首先,必须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山东省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立法必须与时俱进,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防止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位而放纵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最后,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当务之急在于构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执法机制,诸如调整环境监管体制、加重处罚力度。(四)依

14、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一批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通过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依靠社会科研力量全面推动环境科学事业的发展。(五)进一步加强生态省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1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继续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加大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和其他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生态补水和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控制等工程,提高水环境质量。严

15、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和扬尘污染,防治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水灌溉;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2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以生态省建设为平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加强城市污水治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发展密闭化、压缩化、集装化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交换和综合利用;加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建立重大污染事故快速反应机制。着力解决城市交通业、餐饮业污染,鼓励文化、旅游、贸易、金融等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无烟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沼气。参考文献1李景源论生态文明EBOL人民网,2007-09-11宋林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