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046573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南安六中杨道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改革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要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些陈旧、落后的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2、习,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总之,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下面,想就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一、当前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时期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思想束缚,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3、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着以下问题:、被动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反馈,师讲生听,师讲生记,重结论轻过程、重积累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切听命于教师的安排,教师只传授知识,不教给方法,也就更谈不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模仿再现,课堂上师生只重复教材的内容,满足于解答课本上练习的问题,不注意知识的引伸迁移与灵活运用。只会模仿而不能創造,

4、只会重复而不能出新,只会再现而不能想象。、封闭读书,只重视课本知识而不会联系实际,只局限于已有结论而不能展开思维,甚至明知已失去时间意义的材料也照本宣科,更不用说组织研究讨论和开展实践调查等活动。以上这几种情况严重地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职能的体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会对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估的改革带来严重影响。二、转变现有学习方式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由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

5、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建构旨在培养创新精

6、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

7、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有关专家认为,儿童由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关键途径就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三、新的学习方式应具备的特点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

8、持续性发展为目地,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特别是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

9、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自主学习。、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

10、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

11、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使学生基本上或甚至完全的独立。、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的方式,对某个人是有效的方式,但对他人未必就有效。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

12、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样“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

13、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是尊重学生的差异的,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体验性体验性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

14、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

15、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说,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

16、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显然,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