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04001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清时-“青年人如何成才”机遇 孔子批注易经: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朱清时:像亚马逊河哪些生存下来的鲑鱼一样,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情 “年轻人都渴望成才,成才的关键之一是抓住机遇。”没有通常演讲中的客套,朱清时一上来就是干货。“孔子读易经很刻苦啊,韦编三绝啊,他做了很多批注,其中一句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我思考了几十年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句成才秘诀呢!”朱清时解释着他对孔夫子“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的理解:机遇来了,你就抓住它;时机已经过去了,你就不要勉强,耐心等待下一次吧。“我给你们讲讲亚马逊河的鲑鱼吧。”朱清时在解读孔夫子时,拿那种每年产卵上百万的小鱼作教材:这

2、百万鱼卵,因为水流、气温等原因,只有百分之五才能孵成子,而这百分之五,当他们游回大海的时候,在海口处又有成百猎食他们的大鱼张着血盆大口等着,最终,这一百万鱼卵只能繁衍一条后代。“百万分之一啊!难道生存下来的这条鱼就一定比其他鱼优秀吗?不见得啊,为什么它就能遇到合适的温度、水流?为什么它就恰好在大鱼已经吃饱了那一瞬间通过海口?因为:它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了恰当的事情!”朱清时说,人类比鲑鱼强,在于有文化和知识。他年轻时在青海工作,当别人都乐于做工人的时候,他抓住了搞学术研究的机遇,进了青海盐湖研究所;搞学术的时候,他抓住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得以跟随麻省理工大学世界第一流大师学习;当别人都留恋国

3、外的时候,他回国来,抓住了最好的学术机会。朱清时的一生遇到了一些机遇,他基本上都抓住了。朱清时笑着,呼吁:好好学习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和科技知识,不作只依赖机遇的鲑鱼! 偶然 丘吉尔:历史是由一件接一件见鬼的事情组成朱清时:亚马逊森林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纽约引发一场暴风,即使看来微不足道的偶然,你都必须万分注意 “亚马逊森林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朱清时说起著名的“蝴蝶效应”:“这是一次偶然,但它可能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这就是种种偶然累积的结果!”朱清时告诫学子们:我们的生活充满一个个偶然,“丘吉尔,那是历史上顶级智慧的人啊,他说历史是由一件接一件见鬼的事情组成。”所以,你要做生活的有

4、心人,对每个偶然都要万分注意,注意注意,老注意,说不定你就成功了! 勤奋 爱因斯坦传作者:他能把别人只能持续几秒的高度注意力,持续几个小时 朱清时:勤奋是需要讲方法的,如果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了,勤奋还不如蒙头睡觉 “当然,成才是需要勤奋的。”朱清时看着台下的学子:“可如果你注意力无法集中了,哈欠连天,还要苦苦攻读,还不如蒙头睡觉去呢!”这似乎道出了学子们的心里话,因此台下掌声格外响亮,甚至有人兴奋得敲打桌子这可是院士讲的啊,拿它足以对付严厉的师长了!“爱因斯坦传的作者曾经这样描述这位伟人,他能把别人只能持续几秒的高度注意力,持续几个小时。爱因斯坦曾经在一个车站等公交车,几个小时后,别人看见他还

5、是在公交车站,人家奇怪了,问你怎么在这里呆了几个小时啊?爱因斯坦眼神迷茫,是吗?我在想一个问题,才几分钟呢!”“所以”在掌声中朱清时竖起指头,似乎提示听众注意:“勤奋是一件讲究智慧的事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是朱清时最喜欢的唐诗,诗中那一片洁白的境界被他比喻为人生至境。朱清时寄语年轻人“培养一颗美丽的心灵吧”,说这话时,他的眼睛微微闭着,似乎他的灵魂在那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雪原游荡。朱清时: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谢谢朱灿平部长的介绍。各位同学,两年前我给刚入学的和已在校的其它同学们做过一个报告。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

6、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当时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得到了同学的欢迎。这两年我继续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间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今后取得成功。所以,这问题非常重要,很值得经常地同和大家讨论。今天我就再讲这个问题,内容不是上次的重复,而是加入了思考得到的新认识。我在今年4月18

7、号参考消息上同时读到两则消息,很有意思。第一则消息是记者写的,题目就叫成功学热中国,讲现代中国“成功学”是最热的话题。其根据是现在中国的各个书店中,甚至连机场和地铁车站的小报摊上都摆满了成功秘诀类的书籍。有的书是外国的译本,比如已经有几十种“卡内基”类书籍,讲如何取得成功;也有中国人写的,比如有一本书叫哈佛女孩,讲一个女孩在哈佛如何取得成功。更多的是美国的大公司的老板的传记和香港一些大富翁的传记和故事,如比尔盖茨、李嘉诚、李泽楷等等。这说明现代各个阶层的人群家都非常关注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外国记者把这点作为新闻,说明他们觉得在中国人的这种愿望已经不比其它国家差,甚至已经超过许多国家

8、。第二则参考消息是坐头等舱留学移民,讲的是中国有些家长不忍心自己的小孩坐长途飞机受苦,所以给他们买头等舱,带大批钱和大批行李去英国留学。中国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已经有5万人,是英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国也差不多。其实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等地付的学费比本地学生的学费可能要高很多,在英国要高一个数量级,接近10倍。并不是中国的家庭已经比这些国家的家庭富裕了。事实上,我们和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还差得很远。许多家庭节衣缩食,花高价送子女到英国和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国留学,反映了望子成龙的典型中国式的心态。这两则消息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家庭,希望年青一代取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但

9、是许多人的作法很令人担忧。留学可以为成才创造机遇,这是不错。但不愿吃苦还想成才就难上难了。这些书我也买了不少,读过一些。我觉得每本书都有道理,如果能按照它做,都会有好处。但是,这些道理往往把复杂的原因简单化了,所以没有丰富阅历的人看这些书,容易把一个人成功的真正原因误解了。因为每本书强调的侧面都不一样,特别是这些书的表述方式往往丢掉、或者表达不出来一些在一个人成功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原因。这些书会这样呢?因为它们用的都是一些确定性的语言,我想在座的如果有了解量子力学或者复杂性科学的人就会明白我的话,还没有学过的不要紧,无论你们的专业是什么,希望你们都能在今后学懂它们。过去的自然科学习惯用确定性的

10、语言,就是说只要这样做,再那样做,就肯定得到什么。这种语言在20世纪后半期发现的复杂系统科学和在20世纪前半期发现的量子力学中,都不实用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准确描述自然界本原状态的概率语言。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过去的天气预报说,明天是阴天有雷阵雨,现在改成降雨的概率是百分之多少。这个改进就是人类认识上一个革命的反映。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亚于天气预报。如果用确定性的语言来描述,是很难把它的真正原因表达准确的。几千年前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一个人老子,讲的的一句话就已隐含了这个道理。老子开篇时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任何人用的

11、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局限,因为语言是拿你已知的东西来类比你未知的东西,这个类比是不可能完全准确。一旦你用语言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表达出来了,那么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只能是事情的本原状态的一种片面的简化,就如瞎子摸象的典故所讲的那样。老子哲学非常聪明。现在我在讲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时,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子说得这句话。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把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复杂因素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有的。这就是刚才说过的自然科学已经确立了的代替确定论的几率描述语言。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当我们不用确定论的方法,而是从几率或机遇的角度来描述,就很能会更深入、更全面地描述出造就

12、一个人成功的本质的因素。这两年,我一直在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在思考这些问题。今天的报告就是继上次作的报告之后,搜集材料及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很想有这个机会跟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刚才已经说了,我们学校最希望你们取得成功,这是我们学校办好的最大的因素;第二,过去我是直接给学生讲课,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机会直接给学生讲课了,没有那么多时间,但是我觉得我有这个条件从自己的阅历和自己领悟的这些道理中间归纳出一些讲给大家听,以免大家去走弯路,或者重犯过去我们犯过的错误。如果大家在刚进入大学开始你们的学术生活的时候,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的时候,能够很清楚地明白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自觉地培养或具备

13、这些因素,这样就使你们中间更多的人取得成功,或者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这代人和你们这代人确实有些不同,就是我们具有很丰富的经历。我并不希望你们也去经历我们经历的事情,我们是不得以的。我是63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读了三年书还差一点点,文革就开始了,全部停课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青海西宁当一个铸造工人,当时是看不到任何今后还有从事科研的希望,所以很多同时分去的人都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努力。我是出于一种天性,出于对学习的热爱,对科研的热爱,还整天看数理化和英语书。74年,中国科学院当时的领导,就是胡耀邦和方毅他们,要做一些重大的项目,去追赶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科技发展。青海盐湖所虽然条件不好,

14、但因为内地其它的研究单位都瘫痪了,所以青海盐湖所也承担了一项重大项目“激光分离同位素”。我自己争取从工厂调到研究所,开始做这个项目,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为什么呢?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开始重视科研和学习了,我同时代的人方才发现,我已经早了五年,走在他们前头,这是第一。第二,在那个地方做科研,在我们的前面没有权威,没有比我们更了解项目的人,所以一开始从事科研,我很快就成了这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成为负责人是一个最大的机遇,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把它做得最好,因此早在1979年,我就被科学院选拔为早期出国的人,先后到了美国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林实验室,回

15、国到青海盐湖所后转到大连化物所工作十年。这期间我又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法国格林罗勃大学、第戎大学和巴黎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调到科大。回首这段时光,我才认识到当年我分到青海当工人给了我一生中一个很大的机遇。我以前也讲过我的这段经历,并不是在宣传自己,而是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是他自己最清楚,最准确的事实,我能够用这些数据剖析出准确的道理来。换种说法,自己的经历就像我亲身做的实验一样,数据最可靠。如果用别人的事例,是不是讲得最准确,我不知道。特别是别人写出来的事,书上的东西往往可能都已经简单化或畸变了,把它作为实验数据来,可能就

16、会得出偏离真理的结论。还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有自信把它描述得准确真实。因此就这点来说,我们很幸运地具有这些丰富的经历,它们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的这段经历,从当工人到从事科研,然后到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机构工作,认识了不少在科研事业取得成功的人,也认识了更多从事科研后来没有取得成功的人。这些阅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比我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取得那点成功还重要。我自己在学术上虽然只是“小有成功”,但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对“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一问题,比一帆风顺获得重大成功的人亲身体验更丰富,理解得可能更深刻些。当然,我也将用语言来表达。不过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这就是:机遇是造就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