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039595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名词解说王力版古代汉语名词解说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此中一个词素的原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作为衬托。如“有缓急,非有利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心义。4、本意:词的原来意义。如,向,原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意“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意发展出来的意义。,向,原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

2、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意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意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仿佛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意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相逢)。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象形:把事物轮廓或拥有特色的部分描绘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失事物特色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

3、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意符表表示义范围,声符表示读音种类,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相关。如贝与财物相关,言与语言相关,心与心理相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今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因为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也许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但“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因为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

4、它,形成乐形体构造相差较大,意义完好相同,在任何状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因为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划较少,常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状况。今日所用的好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绝不相关,因为同音而被采纳。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表达句:以动词为谓语、表达人或事物的行

5、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一定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巧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余词类。词的这类暂时的灵巧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余要素的总和,包含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假如有的话)。117、诗韵:韵头不一样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相互押韵,这些相互押韵的字放在相同的地址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不一样而韵

6、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相互押韵,这些相互押韵的字放在相同的地址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如何用韵。20,换韵:不一韵究竟,半途变换成不一样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状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状况。22、叶韵:祖先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友善,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友善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祖先认为押韵可以暂时改变读音,以求友善,没有依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奇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

7、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一样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原来形体不一样,意义不一样。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响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状况。而上古的声母此刻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绵延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切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赶忙、津津。2

8、9、疏:因为时代的变迁,古人的解说已经不再简单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解说,作者不但解说正文,还给古人的解说作解说,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朝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说明经义,笺指增补与校订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认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零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但是长”“孔

9、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好的韵文,也有不完好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朝规定周边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代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要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此刻转入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种类一定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切合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律诗要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一定相反,这就叫做“对”。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对“平平仄

10、仄平”。假如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对”。但假如是首句入韵的话,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若是平声字(这是押韵的要求),所以就不行能完好相反,而只能部分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而不可以用“平平平仄仄”。相同,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而不可以是“平平平仄2仄”,因为假如那样,就违反了一定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失对:诗歌中不切合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关于拗句,常常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

11、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也许对句的合适地址,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挽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构造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别的又一种状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构造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41、合掌对:对仗的两句假如完好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出现合掌对的诗从格式角度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句子。比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都是用两种不一样动物的叫声来表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可视为合掌对。又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立刻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谈论说:“

12、途中、立刻、暮春、寒食,不免合掌。”42、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其实不相互对峙,其实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仿佛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比方“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一世未展眉”即是。注意:流水对常常出此刻尾联中。43、借对:对仗中的特别种类。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顶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平时有,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平时”本为“平时”之意,但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

13、认识音乐的词人依照曲谱的乐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照的曲谱,后指把古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常常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平时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周边。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依照必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用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以外所增加的字,也许加在句首,也许加在句中,但不可以加在句尾。50、单音词:是一

14、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51、复音词:拥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52、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周边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53、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构造上说,它又是拥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54、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必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55、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向地方等相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向地方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5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

15、活用为动词。57、数目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目的数目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目3相关的行化,就是数目活用。58、使用法:所使用法,其和的关系,需要用“使怎么”的言形式去理解和。59、的使用法:是指主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推行所表示的行作,而是主使所代表的人或物出个作。60、形容的使用法:就是当形容活用后,主使所代表的人或物拥有个形容所表示的性或状。61、名的使用法:就是当名活用后,主使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个名所代表的人或物。62、意用法:其和的关系,需要用“(或以)怎么”的言形式去理解或。63、形容的意用法:是主在主上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拥有个形容所表示的性和状。64、名的意用法:是主把所代

16、表的人或物看作个用作意的名所代表的人或物。65、用法:所用法,和的关系,是而,可以用“怎么”的言形式去理解。66、用法:所用法,和的关系,是而,可以用“怎么”的言形式去理解。67、被句:是指主和的关系是被关系的句式。68、:秦之,把周易、尚、礼、春秋称作“”,把解的叫做“”。“”就是“”的解。69、正:解而得之正者称“正”,“注”、“”有也可称“正”。如唐朝孔达撰的五正。70、:“”原来是的和充,今后只指解说的意思。71、注:“注”指古的解说,狭的“注”只指解说,而广的包含、等。72、章句:解古的一种方法,除解字外,串文章马虎。73、集解:取各家解说通的叫“集解”。74、曰,之:,用来分同和近之的微差。75、:,放在被解的后边,用它后边的明前面所指的范或比、隐射的事物。76、貌,之貌:,用在或形容的后边,明被的表示事物某种性或状。相当于代“的子”。77、犹,犹言:,表示注与被的意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