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寸氏宗祠.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032433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腾冲寸氏宗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腾冲寸氏宗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腾冲寸氏宗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腾冲寸氏宗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腾冲寸氏宗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腾冲寸氏宗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腾冲寸氏宗祠.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腾冲寸氏宗祠是供奉寸氏祖先和祭祀场所,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 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开扩,风景无限。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1;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当时的族长寸光远组织阖族在国内外展,劝捐活动,将所捐得的钱在缅甸做棉花生意。三年后陆续把大门、山墙、围墙等修建起来。在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

2、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顺寸氏宗祠新大门,门前的两个石狮是缅甸华侨寸姓族人于21世纪捐赠的。一世祖寸庆世居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来滇,随大军至永昌(保山)、腾越(腾冲)守御千户所,寸姓族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腾冲、盈江、保山,贵州遵义,台湾新竹,缅甸(华侨)等地均有分布。寸氏宗祠,俗称寸家宗堂,座落于和顺虿头坡北麓,仳邻大石巷脚总大门东侧,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序,宇辉宏。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时任

3、族长的武生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09年)腊月初二竖正堂、大门,14年(1810年)夏修山墙、围墙及廊阶,24年(1820年)建厅房,道光2年(1823年)修厅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暧阁牌位,6年(1827年)修月台,1936年重修新大门,前后历时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尤其新大门在上下两个月台及分立两边的标杆,八字粉墙的映衬下十分壮观。作为门面,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

4、南亚风格,“洋”气十足。新大门是由祖先父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长期间主持完成的。作为侨商巨贾的祖父虽说是饱读诗书的儒生秀才,但并不墨守陈规,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其任族长时,经谋划于1936年在缅甸请印度工程师设计图纸,再由缅甸顾请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顺施建。(按相同样式同一伙匠人还修建了尹家巷脚闾门及张家坡张德仓家大门)所用材料如钢筋、水泥、沥青等全部由缅甸靠马帮驮运回来。经过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门再配以匾额楹联,最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风风雨雨的洗涤、磨砺,它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显得珍贵,成了华夏文化与南亚文化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因

5、而亦顺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醒目名片。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特别醒目的是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这里很有考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不仅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其他宗祠则无此殊荣,寸氏宗祠的双斗标杆就成了最“牛”的。 寸氏宗祠(2张)大门外设有上下两层月台,全都采用石栏护围、石板镶铺,尤其是紧靠乡前大道的下月台为一半圆形,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特别宽畅,在八家宗祠中首屈

6、一指,堪称最“阔”。忆及儿时在和顺中心小学上学,每逢开校会,全体师生集于下月台,仅占其一翼宗祠文化编辑从寸氏宗祠内的楹联可看出,其内容之丰富,文墨之深厚,可窥侨乡文化之一斑。如今这些仍然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各具特色的宗祠,已成为和顺辉煌的文化艺术瑰宝,成为和顺历史上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见证,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4寸氏宗祠里悬挂的匾额楹联极为丰富,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儒将邓子龙为缅怀“桥头老爷”寸玉提书的“白发朝仪”匾额。据说,邓参将当年统兵驻节腾越时,闲暇之余漫游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顺,偶经寸玉家门,见其中热闹异常,便使人问知是后辈为寸玉作祀典,将军受邀欣然入席,寸

7、玉后人恭请他留墨为记,乘酒兴他豪气大发一挥而就,蓝底白粉,据说“白”字尚缺中间一横,众人皆疑是否笔误,将军含笑不答,待匾额悬挂后,只见他手撮一团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掷,刚好填充了“白”字中间所欠一横,“白发朝仪”几个气势不凡、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于目,举座拍手叫绝。此匾多年都一直挂在寸玉家,宗祠兴建才由后人赠送到宗祠内悬挂,可惜这一难得的宝贵文物和其他众多楹联匾额,解放后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被陆续移作他用,文革浩劫更无一幸免。万幸李根源先生闲居和顺魁阁时将“白发朝仪”拓下并刻于石上,邓参将的笔迹才得以保存,其他楹联内容由寸开泰主编寸氏宗谱时均附记其上,现举例以下:牌匾楹联牌匾明德惟馨 白发朝仪 西川

8、世泽 祖德千秋 族裔繁昌 勋垂百代 知恩报恩 德照蒲新 宗功远继,勾勒出南国望族的儒家风范时代贴图。楹联暖阁:隋庄桥以开滇,喜胜著九边,勋垂百代;佐沐英而定越,辛职赝千户,祀享万年。黍稷蔫馨香,楚尹家声传不朽,桂兰栽茂盛,爨候世德继无穷。崇德报功,所贵尊其父祖;承先启后,亦能保我子孙。正厅:溯从龙于胜国,念尔祖披荆剪棘,幸得西川辟道、南诏结庐、勤劳启沐氏藩风,汗马功勋馨俎豆;谋燕翼于边陲,喜若族萃处群居,能知报本春秋,传家诗礼,文物为滇中仪表,蝉联科第耀簪裾。三千石善事广行,民蒙其利;五百年宗功长佑,人兵所安。缅千古之故家,冈不本于积德;编万世之宗法,亦能告夫成功。客堂:嘉佳来临,喜促膝谈心表

9、杨先德;高堂戾止,愿本身作则训诲后昆。大门: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惟道、惟德、惟功,缅宗功于先代;曰谦、曰慈、曰俭、留家法于后人厨房:知稼穑艰难,力服先畴,未敢自安暇逸;采藻萍清洁,勤修祀典,还期永享蒸尝。左厢楼:耀祖光宗当追司马才华,亲题玉柱;课孙训子好奋 元龙志气,大启琼楼。右花园:仗先祖之有灵,桂折杏探,南国家声从此振;忆故园其无恙,瓜丝椒衍,西川世泽到今存。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经由数代人的陆续添置增补,寸氏宗祠汇聚了众多匾额楹联,不但贴切得体,从不同角度追本溯源,忆先祖、励后昆具有很强的启迪教化作用,而且撰、书均系

10、一时的名人雅士,行、楷、隶、篆纷呈各异,是供人鉴赏的书法佳品,这诸多珍贵文物被无知与狂热毁于一旦,令人痛惜!寸氏宗祠自建成后除供族人春秋祀祭,缅怀祖宗外,多年来都是作为育人教书的场所,早在晚清,民国初年即被辟为校舍,先后曾作为和顺女子学堂,两张小学堂,解放后和顺中心小学、乡教办、乡幼儿园长期在内教学、办公,为和顺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一度左祸猖獗,寸氏宗祠亦在劫难逃,不仅匾额、楹联、石标杆统统被毁弃,甚至连极富美感的大门顶饰也被拆除而代之于土俗不堪的水泥平顶。内部建筑亦有多处改换而致面目全非。物极必反,喜得改革开放春风化雨,边陲侨乡再换生机,和顺中心小学、幼儿园、中心学校先后搬迁入新校舍,寸氏

11、宗祠仍交归寸氏族人管理,海内外寸氏子孙闻讯无不欢呼雀耀。近年来经政府资助,族人共同努力下,被毁文物渐次恢复。2003年镇政府出资按原模样用火山石材料修复了大门顶饰,2006年寸氏族人捐资重修了家堂座并重设了寸庆公等始祖的神位,添置了多块匾额、楹联;还将寸开泰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恭、俭、慈、让、勤、谨、宽、和为题,用四字句韵作的“家训韵语十六章”制牌书写悬挂于宗祠中堂;创设图文并茂的家族历史展室;重树双斗标杆;2009年由侨居缅甸的族人敬捐缅甸产的汉白玉石狮一对,使祠堂增色不少;院内栽花植树,面目一新,重换生机的寸氏宗祠,作为寸氏子孙后代共同的“根”,在团结海内外族人中发挥了很好的

12、作用,同时亦为和顺魅力名镇方兴末艾的旅游业增添了一个独特耀眼的亮点。寸氏宗祠大门,一派金碧辉煌。其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有一个三角顶,十分有新意。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街丈余,通冲外又有一更大月台,月台前有荷池一塘,塘外为广袤农田5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等,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宗祠中

13、还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说;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悬挂着清代光绪乙未进士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说。写好后裱为单条,张挂于宗祠之中。宗祠中还有二十四孝彩图。 家训,二十四孝图(2张)寸氏宗祠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还糅合了佛教的图腾、符号。 其门前的两个石头立柱是明显的佛教的图腾。它的三个高大半圆形拱门,还有门顶上面的忍冬雕花,则是西洋风格, 宗祠两边的粉墙黛瓦、翘角飞檐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风格。3宗祠风水编辑寸氏宗祠坐落在马蹄型的和顺坝子东南部和顺古镇,四周群山环抱,黑龙山

14、,来风山,老龟坡,马鞍山,石头山等休眠火山与绕村而过的和顺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环卫,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藏风聚气,满足中国传统村落风水之精髓,和顺整个主村落座落在黑龙山北麓的缓坡上。形成“居山而不登高阜,临水而陷泽困的态势”。舒展平缓的靠山山脉蜿蜒几公里将山脚和山腰的村子环抱村前的坝子呈新月型,平坦开阔,成聚风藏气之势。寸氏宗祠坐东南朝西北,虽有背传统风水推从坐南朝北,但地处无需考虑风向的滇西南其也是因地制宜选择绝佳风水之举。位于村落左右的来风山和石头山乃为护卫青龙,白虎。和顺北面的老龟坡和擂鼓山山势平缓低矮,构成理想风水的朝山和案山,和顺古镇遵循传统风水意象的山川选址

15、。加之村民世代侨居海外经商尊崇儒重教的民风使其虽极边之地,但人才辈出。是和顺成为远居滇西的“世外桃园”。和顺“军户”立基业,“侨商”创辉煌,清朝初年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和顺人彻底摆脱了“军户”的舒服,纷纷远走异国“走夷方”的生活创造了红遍东南亚的“福圣隆”商号,翡翠大王寸尊福。寸氏宗祠(6张)寸氏宗祠大门,一派金碧辉煌。其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有一个三角顶,十分有新意。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街丈余,通冲外又有一更大月台,月台前有荷池一塘,塘外为广袤农田5。可谓风景无限、眼界开阔。寸氏宗祠位于乡间中心前沿,视野开阔,其向深远。自里向外正殿、两厢、内院

16、、前厅、前院、大门、小月台、乡道大月台,更低处还有一池荷塘,拾级而上具有步步高升之势,而且纵贯一条中轴线上,更有考究者,始祖寸庆其墓位于和顺正中后山橄榄坡下灵秀一坡脑上,如将寸氏宗祠及远眺之笔架山连在一起,又恰在一条中轴线上,真可谓风水宝地。“寸庆,卫指挥使(四品)。”其后裔世袭千户,五百馀年来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馀家,虽无特达襮著者,而蕃滋?裔,万民鳞栉,迁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称,或以武显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硕德,足以庇荫后代于无穷者,而可知也。寸玉明代弘冶(14881505),正德(15061521)时鸿胪寺戏班,四夷馆教授。云南省早期旅缅华侨。明弘治十七年(1504)因四夷馆译学失传多年,复开始命云南等行省镇守官访取精通各种外语、民族语并兼通汉语者选入宫廷,寸玉被选入缅甸教授馆授教授职,并鸿胪寺戏班,培养外语人才,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