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02922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有效地在习作中抒发真情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习作氛围,同时我们教师还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习作,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之光,才能使学生乐于表述真情,敢于表述真情,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流露出真情实感,才能焕发学生对习作的向往,对生活的向往。【关键词】 习作 真情 生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习作时应从自身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写出真实的、别具一格的感受,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怎样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一、 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习作的来源,你没有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就没有办法进行习作,就算写出来也是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因此,结合我校学生的作文现状来看,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严重不足,缺少发现,对细节理解不透,感受不深。对此,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主动去发现,主动去了解生活,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3、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是个引导者,我们唯有告诉学生,让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看看日出日落的更替,听听鸟鸣虫叫的乐趣,想想奇异的花草树木的变幻,从普普通通的小事中挖掘出感人的事迹,从一般的现象发现其独特存在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乡镇社区,深入农村,去了解乡镇社区的变化,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引领学生把身边感人的事迹,动人的事物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进行习作时就会有“材”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定期举行习作朗诵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梳理一下就可形成文章,激起学生的表达需求,满足学

4、生的表达欲望,要求做到以情感人。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心有所感、心有所悟。总之,要想写出感人的文章,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累积更多的原始“材料”,学生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二、 创设一个学生随心所欲的习作场所新课标提出:“习作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主动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表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做到意所欲言而又不是毫无顺序的乱写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在

5、指定的范围内,自己拟定题目。因为自我拟定的题目就为其自由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表达,但又不局限于某种文体。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习作时强调写真情实感,但又不在于局限在真人真事和文章的篇幅上。究其原因是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其生活生长的环境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其情感的经历也就不相同,因此,其抒发的感情也就不一样了。第四,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确定其写作内容。例如,同样写一个人,作文基础好的可以要求他不仅要把人物的外貌及其经历写清楚,而且要让他把获得的道理,受到的启发也写下来。作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只要求他能把人物的外貌及其经历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就可以了。在评

6、价学生的习作中也要做到因人而异,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和组句方面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捕抓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就算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有独到之处的地方我们都要给予肯定或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达到让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目的。三、 引导学生捕抓情感的共鸣动人心者,不外乎情。情是文章之魂,感是文章之魄,一篇好的作品,总是浸透着对生活的深切的体会,是交织着作者的真挚的情感。学生在习作时,只有对其习作的对象饱含真情,才能为其倾吐心声,抒发其真感情,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首先,我们要及时地抓住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之光。我们说,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个学生都有

7、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只是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描绘的往往略显平淡,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抓不住能激起他们情感瞬间来进行描写,也找不到可借代的事物进行描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从学生的文字表达中及时地发现他们情感闪现之处,通过谈心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追忆、模拟情境,再次展现过去的情景,帮助学生在复述中改进其习作。其次,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握每一次机会,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我们平时在学习中除了勤奋外,还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心灵之眼。学生对于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在实践中成功时的欢歌笑语,失败时的垂头丧气都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发现、努力去沟通和渲染,时常

8、给予学生灵感的触动,并引导学生真实地、原始地记录下来,使学生感受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快乐。第三,引导学生习作兴趣最好的无声老师就是日记,日记是让学生的心声无拘无束地尽情倾诉的最好的场所,开始我们可以不做任何格式化的限制,让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思想任意挥洒。因此,培养学生把日记当做铁杆朋友进行倾吐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对日记产生极度的热情并依赖时,教师要适时地捕捉时机,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增加一些必要的格式,逐渐让学生学会爱上日记,其真情便会自然而然地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我班大多数是农村孩子,平时也大多讲方言,语感相对薄弱

9、,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与文章中的作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对话,使其在与作者的共鸣中,得到陶冶,得到情感的升华。四、 在习作中引导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当然,写作也要有健康的思想,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对于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太强,针对学生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消极的情绪,不满现状的观念,教师在习作中应及时加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健康的思想来组构每一篇习作。例如我班学生在写爸爸,我想对你说时,大多数学生总是斥责自己的父母怎样严厉的管束自己,如何如何地给自己施加额外的学习压力,虽说这都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但是这种

10、感受对于父母来说是不是意味着不太公平了呢,于是我在上口语课的时候就在班上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讨论,到底我们父母的做法对不对,经过孩子们相互讨论、总结,大家都意识到父母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我们应该多为自己的父母想想,而不应该自私的一味指责父母,我们应该懂得回馈父母亲的恩情。教师经过正确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缜密的写作态度,培养学生忠于自己情感生活的正直的人,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最终培养学生达到“人如其文,文如其品”的境界。五、 尊重学生个性习作,积极的评价方式小学生正处于年少多梦的年龄,有时候一些想法往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甚至让你感到不可思议,可是又与他们的情感活动息息

11、相关,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把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不管学生的想法多么不切实际,多么不可思议,只要学生忠于自己的情感,是真实的,作为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批评斥责,即便是学生的习作不佳,也要“找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其闪光点,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习作,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的热情。在作文评价中,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的机会,积极健康的评价会鼓励、激发学生情感个性的魅力。例如,我们班有位男同学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爸爸是一位朴素、善良的农家汉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摸早贪黑,奔波不停,我多想快快长大,能

12、替爸爸分忧解难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深受触动,这孩子多懂事啊!在批改作文时,我这样写道:“你是一位孝顺的孩子,老师为你爸爸有你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你理解父亲的辛劳,懂得了担当,真是一个好孩子!为了父亲,用我们的行动去回报他吧,加油!”我相信,在作文批改中,教师用正面的,积极的评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与学生交流心得,倾听其心声。如此,他们在习作中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习作氛围,同时我们教师还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习作,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之光,才能使学生乐于表述真情,敢于表述真情,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流露出真情实感,才能焕发学生对习作的向往,对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1、新教育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