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02264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课堂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泗泾小学青年教师优秀案例反思集松江区泗泾小学2009年5月运用课堂评价如何达成三维目标松江区泗泾小学 陈宗明 在上海市推行的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三维目标”的推行。在新的课改理念下,语文被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偏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维”,演变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并重的“三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三维目标与课堂评价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课堂评价可以以“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为指向,即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

2、、价值观”三个方面开展评价,进一步可分成许多小的类型,大大丰富评价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包含了评价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我们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以促进学生在三个维度上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那该如何去操作呢?下面的表格就列出了操作的要点。三维目标与课堂评价对照表三维目标课堂评价操作要点知识与能力1、对回答的对与错做出辨证的分析,及时抓住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2、评价抓住“差错”资源,处理好生成问题。3、很多学习的技能应进入教师评价的视野,如:朗读的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

3、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写字技能、提问能力、动作迅速与否、会听话与否等。方法与过程1、 评价学习习惯,如:坐姿是否端正、注意力是否集中、2、 评价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如:你是怎么思考的?方法是什么?3、指导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再做前后对比评价。4、运用多重评价方法:师对生、生对生、生对师。情感、态度、价值观1、 表扬要“言之有物”,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表扬。2、 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对学生少一点直接打击,重视榜样的力量。3、 力求评价的幽默性、艺术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课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例一: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问学生“聒”是什

4、么意思,一位学生说是“在别人耳边不停地说话,让人很烦。”王老师马上问了:“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聒是由一个耳和一个舌组成,有人在你耳边说个不停就是很烦的。”王老师说:“你很会动脑筋,原来从一个字的字形上也可以分析出一个字的意思,别的同学都学会了吗?”这个评价把一种理解字词的重要方法给凸显出来了。例二:上拥抱大树这一课,老师问:“丹尼尔在别人的眼中可能就是怪物,可他拥抱大树的态度怎么样?”学生纷纷说“真诚”“真心”等答案,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出了“认认真真”,老师马上把他叫起来,问:“你这答案是怎么来的?”他说课文第四节中有这个词,并读出了那句话,老师马上给予表扬:“聪明的同学生就是这样学习的,

5、能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就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例三:上看不见的爱,教师最后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听到瓶子的碎裂声,我震撼了, 。交流中有位学生是这么说的:“儿子在母亲的精心帮助下,打碎了瓶子。我相信,儿子以后再也不会为看不见而苦恼了。”这个答案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儿子以后再也不会为看不见而苦恼了”这句话有绝对化思维的倾向,老师此时恰当给予拨正:“儿子的苦恼肯定还会有的,但重要的是”学生接过话茬:“重要的他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不但拨正了学生的思维,还把对文章的理解推进一步。例四:教师这么评价孩子:“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将来可以当作家。”“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只是泛泛的表扬,如果教师能

6、一语道破学生的想象力奇特在哪里,学生就会从心底佩服你。对于极少数真正富有奇异想象能力的同学,教师若不吝啬加一句“你将来可以当作家。”那可以想象,这样的激励所具有的能量有多么的不同寻常。我们常说“不要吝啬表扬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表扬得体而又富有鼓动性,让学生认识自身力量的强大,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例五:或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表现让老师觉得给予任何的表扬都是违心的“乱表扬”,那是不是就干巴巴地让他坐下了呢?其实,这种情况是对老师耐心的考验。比如一个学生课文朗读得不好,你可以对他说:“你太随意了,再给你一次机会,认真点。”看到了他的进步,就可以表扬他:

7、“进步不小呀。你看,认真了,就是不一样。”例六:上看不见的爱这一课,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那位盲童打碎了瓶子,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树立了生活的勇气,我在这里祝愿他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教师这样评价道:“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个评价就是指向学生的价值观,在班级中倡导向善的风气。如果老师换一种评价:“你说的真好”,就是指向知识的,是评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这两种评价显然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注不多,才更显其可贵。对学生价值观,教师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学生发言时,无意识当中会透露出真、善、美的一面,或者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这些,教师需要及时应对。

8、例七: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师: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哪里?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恩,正确,但不够准确。茎上的什么位置没讲准确。生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师:很好,很好,你的答案又向正确的答案迈进了一步。最好的答案还等着你们聪慧的眼睛去发现。(同学继续思考,很快有一些同学找到答案,骄傲地举起了小手。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生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师:你太棒了。当然很多的小朋友都很棒,都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这个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辨证的分析,如“正确,但不够准确。茎上的什么位置没讲准确。”也有激励性的引导,如“你的答案又向正确的答案迈进了一步。最

9、好的答案还等着你们聪慧的眼睛去发现。”“你太棒了。当然很多的小朋友都很棒,都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例八: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师:课文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大家读了第二节有什么疑问吗?生1:有。第二节描写爬山虎美丽的叶,写得那么多,跟题目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偏题了?师: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更需要水平。很难的,我们班恐怕没有人会的。生2:我会。师:哦,是吗?那我们到要听听你的高见。(同学们都把目光集中到生2的身上,充满期待;还有同学在坏笑。)生2:无论是“爬山虎的脚”还是“爬山虎的叶”,都是写爬山虎,不算偏题。生3:错。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课文就应该围绕“脚”来写,写叶子只能写一

10、点,否则就不对了。生4:如果“脚”也写得很多,“叶”也写得很多,那课题就应该叫“爬山虎”了,而不能叫“爬山虎的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太有道理了,把老师教的写作文的知识都用上了。那课文的第二节到底算不算偏题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你们课后思考,可以互相讨论,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小朋友或者身边的长辈。(在练习课中,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第二节没有偏题,写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更加说明了“脚”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是带有幽默感的,如,“哦,是吗?那我们到要听听你的高见。”教师还运用了激将法调动学生去思考,“很难的,我们班恐怕没有人会的。”例九: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

11、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生:不能!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

12、国叫什么名称呢?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生:(齐声答)祖国。教师评价不是学习过程的终结,而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与引导、点拨往往融为一体,成为师生围绕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炉火纯青;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斯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谨慎开发文本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松江区泗泾小学 叶俊刚

13、 新型课程体系的创建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教材为教学凭借的状况,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开发文本和使用文本的效率,提高其利用价值,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思考。根据阅读教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广义的“文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材料;狭义的“文本”则是指一篇篇的课文,即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师生学习和研究用的教科书。语文课堂上,开发文本,即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发掘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文本。“文本开发”,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

14、对文本(课文)产生的个性化理解;一方面是指为更好地解读作为教材的文本,师生通过各种方法,自主发掘的除课文以外的文本材料。在课堂上,文本开发原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他期待在文字视觉的冲击和课内外两种文本资源的碰撞下,课堂能有精彩的生成,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能收获多少,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课例一: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南极风光本课描写了南极多处美丽的风光,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到“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南极光,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识,结果学生起来照着查找的资料读了一大堆文字,

15、教师之后又出示了以下资料:极光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该课例明显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开发都未曾进行整合和提炼。双方在课前都收集了大量有关南极光的资料,然而在课堂使用时却纠缠于文本资料的朗读和难懂词句理解上,课堂教学时间流失,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双方所搜集到的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专业术语极多。当“语文”遭遇“非语文”时,我们是否有必要将“非语文”无限放大?在名为“扫清阅读障碍”的旗帜下,语文不知不觉成了自然课。二、课例二: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全神贯注上课伊始,教师出示罗丹名作:“思想者”和“加莱义民”,学生为雕刻之逼真所倾倒。之后,教师介绍“加莱义民”创作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