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01486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

2、以了。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 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解析:两则

3、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材料二: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子路又问:“这

4、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就连尧舜恐怕也要为此犯难呢!”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2)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注史鱼:人名,卫国大夫。(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精神。(2分)解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说明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行其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精神和品格。参考答案: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等类似意思均可,1分)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4分)答:解析:题目要求评价孔子的出仕观,那么解答题目时就需要先概括孔子的出仕观,再对它进行分析评价。从孔子对史鱼的评价可以看出,不论政治清明还是黑暗,都应该言行一致,要正直。从孔子对蘧伯玉的评价来看,孔子对待出仕又是变通的,政治清明则出仕,政治黑暗则归隐。结合这两种评价,可以得出,孔子既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同时又能灵活地对待具体问题。参考答案: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观。我认为孔子的出

6、仕观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出仕观1分,表态1分,具体分析1分,谈及启发1分,共4分)参考译文:(1)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2)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昏乱,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昏乱他就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不做官。4阅读

7、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材料二: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1)材料二中“君曰告夫三子者”是孔子退朝后的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2分)答:解析:“三子”指鲁国三卿,孟孙(仲孙)、叔孙、季孙,他们是鲁国的实际掌权者。孔子此时已告老还家,但仍然心系着政局,齐国陈恒杀了国君,依据仁政之道,孔子认为鲁国应该兴正义之师讨伐,可惜鲁哀公在位无权

8、,孔子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无奈、遗憾,也是对鲁哀公该为而不为的不满。参考答案:孔子对鲁哀公不直接命令三位大臣,却让自己去向三位大臣报告感到深深遗憾(无奈),(1分)内心无限愤慨。(1分)(2)材料一中子游批评“事君数”,而材料二中孔子明知道掌权者不会出兵讨伐陈恒,却反复请求掌权者。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解析:此题把儒家哲学思想、政治追求及执着精神综合在了一起考查。材料一说的是如何侍奉君主,而材料二针对的是治国之道的问题。本题的难点在于考生可能会忽略孔子反复说“不敢不告也”中包含的执着精神。理解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便不难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不矛盾。材料一是说

9、在侍奉君主的时候必须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要坚持适中的原则。(2分)材料二中孔子针对的是“臣弑君”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孔子反复说“不敢不告也”,正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并不矛盾。(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子游说:“侍奉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材料二: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

10、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在学习上孔子是一个(用原文回答)的人;材料三孔子感叹善人不得而见,退而求其次想见到(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解析:第一空,由材料一中的“好古,敏以求之者”和材料二中的“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知,孔子在学习上是一

11、个“敏以求之”“为之不厌”的人。第二空,由材料三中的“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可知,孔子想见到“有恒者”,注意题干括号中的要求。参考答案:为之不厌(敏以求之)有恒心向善的人(每空1分)(2)请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你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句子进行翻译。其次,从学习的角度,联系材料一、材料二,要成为君子,要保持善心做有恒者,都需要“为之不厌”,都需要坚持求学。据此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向善的。(2分)“善人”“有恒者”,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通过自

12、身努力,脚踏实地,坚持求学才能够达到的。(2分)参考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孔子说:“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学不到的。”孔子说:“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见到有恒心向善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向善的。”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商君书禁使)(1)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出孔子和商鞅两种不同的“为政观”。(2分)孔子:商鞅:参考答案:孔子:以人为本,注重教化。(1分)商鞅:恃势恃数,赏罚分明。(1分)(2)请对孔子和商鞅两种不同的“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解析:认真阅读材料,理解语句大意,根据所供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第一则材料,从“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可以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