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王文斌.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07017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课稿王文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评课稿王文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评课稿王文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课稿王文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课稿王文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昨天,我听了青年教师赵莉老师的数学广角集合这节课。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本套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教学集合思想的单元,介绍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参赛的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维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

2、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开始接触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习数数时,利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方法,把1面国旗、2个单杠、3个石凳分别用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数学概念;在比较多少时,通过两组数量相等的实物建立一一对应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初步体会了集合元素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又如,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集合理论的基础分类的思想和方法非常熟悉了,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以下优点值得我学习:本节课教师在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中注重让学

3、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注重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作用。课始教师利用互动电影通过卡通人物哪吒提出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的兴趣,揭示课题。探究新知时,教师通过质疑,抓住“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形成多种解题的作图策略,逐步渗透集合思想,循序渐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互动课堂的随堂拍、电子白板的拖动、标记、批注等功能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更为生动有效,多媒体应用适当。1. 赵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用故事“互动电影”来引入课题,接着采用了卡通人

4、物提出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集合图的理解。2. 用脑筋急转弯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情绪饱满,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个大姐姐一样领着学生学习数学。课堂上,学生也被教师的语言感染,积极地,自主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思维活跃,阳光自信,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4. 数学课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数学,体验数学价值,从喜欢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可以看出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不足之处:通过课后

5、对本节课的梳理,我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不足:1.教师在探究活动之前构建名字和号码的关系时过于突兀,学生在课堂上一下没有反应出老师将姓名换成了数字,学生在刚开始设计名单时有些手足无措。这也进一步体现了老师没有将设计名单的要求解释清楚。2.展示学生作品的过程中,对于新生成的资源利用的不够到位,应该让学生多说一说,多发表自己的意见。3.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只运用了语言评价。4.在“维恩图”引出阶段,教师直接用课件进行出示和介绍,过渡较为直接,不够自然,没有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具体措施:针对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如下措施进行修改:1.教师出示“学生名单”后利用电子白板的标记功能

6、,直接在学生的姓名上方进行编号,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和姓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三年级学生写字的速度较慢,识字量较少,借助数字代替姓名在探究过程中比较容易操作。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利用生成性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汇报发言的学生说不完整可以让同组的学生进行补充,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提出修改建议。3.在评价方面不仅要有语言评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一些实物的鼓励,如:小贴画、小胸章等。4.教师出示整理后的表格,让学生在表格上分别圈出跳绳的学生和踢毽子的学生,两个圈有相交的部分,将两个圈分别移下来,形成维恩图,动态展示了维恩图的形成过程,渗透集合思想,使得知识的过渡连贯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