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004380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在“2013 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 陈先云 经过一天半的观摩研究课、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大家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是什么,有了初步的认识。梳理了一下大家的发言,以及与会代表提供的书面材料,我对低、中、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作简要的归纳。 (一)低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的天性。 2.重点做到五好: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3.字词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4.字词、句式的

2、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5.阅读教学要突出读、说、背、动四要素,即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说、敢说、能说;背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 (二)中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视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听: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出疑问与人讨论;说: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注重朗读的方式与层次;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素,训练要素宜小不宜大。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提高自主学

3、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 6.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 (三)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明确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得言、会意。 5.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

4、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以上是此次研讨会,大家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的一些理解与体会。我想,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是什么的认识,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不断实践,获得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一、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理念的意义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语文教学一线,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个人认为,这一理念,跳出了“一两个词语性”的刻板、抽象的

5、定式,同时回避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争论。我们知道,课程改革以来,学界争论最大或者分歧最大的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理念无疑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特性是什么的正面解答,这一本土化的理念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二、在什么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这一提法的理论性强,缺少可操作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

6、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于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表现为“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语文课堂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越来越远,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三、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本任务。简要地说,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也是语文学科

7、与其他学科主要区别所在。 2011年课程标准颁布后的语文课堂,又出现了一种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狭隘的理解与处理,比如,每节课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就算是运用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谈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在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的层面上来探讨,主要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来谈语言文字的运用。 当前语文教学需要走出这样一个误区:运用不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更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表达。四、需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学术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如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问题,至今学界仍然争论不休。概念不清楚,语文教学改革容易走弯路,容易让老师感到忙碌、茫然和盲动,甚至出现方向性的问题。 我们讨论“语言文字运

8、用的年段特点”,有必要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例如: 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从目标的角度可以作这样的定义: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 语言文字运用的要素是什么?是通常所说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还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综合运用。 什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运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简单地说,“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要区分语文课堂的运用与生活中、工作中的运用。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才能在生活、工作中运用,而不是学生已经会运用。

9、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又很容易让人想起,语文教学是不是又要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 当前语文界,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把关注点或者说兴奋点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是在学生已经会用的前提下,讨论怎么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这个前提条件是不是科学,方向对不对,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探讨,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往往会忽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即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过程,结果从哪里来呢。 “学习”与“学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就要有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

10、要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是综合、多元的,有四个核心问题。 1.训练什么 从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探讨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教学。首先要认识到教科书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涉及到诸多因素,例如学生的因素,如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生活经验与家庭背景;教师的因素,如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生活经验与个性特点,还有语文课程资源和环境因素等等。 昨天的三节研究课,重视钻研文本,能从教科书的文本中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要素,教学的方向是对的。 2.怎么训练 涉及到教学步骤或环节怎么分配,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 3.用什么训练 主要是现代教学媒体和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等。 4.为什么训练

11、 预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成怎样的目标,支撑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当然,上述几个方面都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厘清概念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的过程。有的概念需要不断探讨、深入研究才能把握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结论。我想,什么时候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走出困境。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总目标的界定。借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可以用“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1.理解 建国以来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性质或者说课程本质特性的表述上,强调语

12、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2011年版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提“理解”,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理解或理解不重要。 (1)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昨天的三节研究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体会、学习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并试着运用。说句子、写句子、写自己的体会,体现出不同的年段特点。 (2)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

13、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了解、体会、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品味语言,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学习基本表达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思考、推测。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同一篇文章对不同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难易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对中年段学生来说不容易读懂,高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却难度不大。如四年级有一篇课文生命生命,教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对生命没有多少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超出了他们的生活阅历、理解水平和阅读能力。这次高端论坛围绕年段特点进行研讨,就是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知识结构、阅读能力在语言文字

14、运用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阅读心理学上有一种“基模”理论,认为基模是人类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人脑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基模,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基模是不同的。基模的核心作用是在阅读时,重新构建对一个概念、一个事件、一种情况的解释。一个人在阅读时猜测意义、解释的过程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运用的过程。例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去猜测、判断生字词语的意义;抓住关键句、中心句或重点段落的意义,理解、把握文本的主旨,领会表达上的特点。这些思考、推测、判断的过程,既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3)理解的重要途径是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5、。全国小语会90年代曾倡导过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没有走近校园,远远听到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 读有三重境界:初读,读懂文章一些词语句段的意义,疏通文意,读得正确流利,这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内容;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意义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这是抓住文本的重点部分;诵读,读出文本的情趣,领悟到文本的主旨,读得声情并茂,这是回归文本整体。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式也会不同。阅读方式主要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这些阅读方式,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训练,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此次研讨上的三节研究课,有的课比较重视朗读策略的指导与训练。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2.表达 表达是一个人通过口语、书面语、表情、动作、绘画作品等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别人。表达可以是一个人单独的活动,可以不期待别人作出反应或进行反馈。 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形式是什么?主要是书面语言文字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