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00360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设计——张丽梅.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教学设计一、导入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

2、标题。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1-10自然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

3、会(11-15自然段)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三、研读“完璧归赵”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

4、系的句式来说?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

5、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四、扩展延伸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

6、、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3、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7、设计意图: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4、自学交流。抓住“避”字写“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学习“负荆请罪”时,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设计意图: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五

8、、总结评价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设计意图: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除了读还是读,以读促教,读出语文的韵味。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