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98282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姓名:联系电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 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龙永贵13507401584 宁乡县回龙铺镇中心小学 龙永贵 【摘要】 :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我们该怎样呵护这群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心灵,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前言。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

2、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2、自卑心理和无望感严重 我们发

3、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

4、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堪忧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

5、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

6、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

7、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

8、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

9、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

10、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

11、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 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

12、自我体验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法制、纪律观念,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确保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制止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留守儿童”应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分析挫折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留守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会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

13、人生,实现梦想,给他们坚定的信念、温暖的关怀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21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

14、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

15、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