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982546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

2、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

3、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C.

4、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

5、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C。 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又叫“及笄”.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

6、百,60岁叫花甲,70岁为古稀。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

7、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

8、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司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

9、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唐朝。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C。乞

11、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B.昴m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

12、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

13、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征辟,

14、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

15、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