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文本.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98204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研读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深入研读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深入研读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入研读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研读文本.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研读文本,激发语文课堂动态生成上海市大团中学 汪启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那么,面对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可以做点什么了。关键词:生成 补充信息 推敲语言 深入文本 创设情景特级教师杨九俊先生认为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非线性序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生成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我们应该习惯有“不同音符”的课堂,允许有意外出现,敢于面对“节外生枝”。语

2、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对文本的充分研读,深入研读文本,激发语文课堂动态生成。一、补充文本信息,催化学生观点的生成众所周知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须有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帮助。相关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科学等方面,文化背景包括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时代特征等。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补充文本信息,催化学生观点的生成如在梳理祝福的情节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时人们不应该再叫她“祥林嫂”了,应该叫她“贺嫂”呀?我意识到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的缺乏。于是顺着这一学生的思路,趁势向全班同学提出这一问题,是人们叫顺口了一时改不过来,还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此呢?”同时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

3、介绍了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并明白了这样的称呼正是当时“好女不嫁二夫”观念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改嫁妇女的鄙视奚落,这也正体现了作家“细微平常处见世界”的风格。这个问题是新旧思想的一种冲撞,而这种冲撞恰恰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实质。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个性张扬的魅力,又体验到了动态生成的鲜活课堂。二、替换、比照语言,在“推敲”中让学生感受文本内涵作者都会选择准确、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替换、比照语言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在“推敲”中让学生感受文本内涵

4、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全班朗读背影中写到“父亲去买桔子”的语段时有学生忽然小声说:“都说这些句子是最出彩的,但我觉得这些语句实在是太平常了,并没有什么。”教师说:“是啊,是很平常的。我们来给这句话换个字,把句中攀换成按,你看行不行?”经过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生:我觉得不能换。“攀”字好像是抓比较高的东西。生:站台是比较高的,而父亲日益年迈,再加上父亲肥胖的身体,才显出吃力的样子。用“按”似乎爬上去挺容易的,并不用费太大的力气。语言的确是有生命的,通过“按”与“攀”的比较体味,学生将自己放进了作品中,体验作者情感和文本内涵。教学中,学生觉得文章平常,没有什么,这表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用

5、“心”来接触语言,没有进入语言的内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与语言接触,在碰撞中激起语言学习的火花,从而感受文本中的情与意。三、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给课堂生成以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生成问题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解读不够。因此出现这一类的生成问题,教师须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给课堂生成以时间和空间,更深地理解和解读文本的信息和内涵。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有学生提到“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这些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本来已经昏昏沉沉了,为什么爸爸挖到第38个小时的时候,儿子能马上认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其实这个问题是教材背后深层次的感悟,学生能提出这个

6、疑问,正是教学上的有利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结合“爸爸为什么在别人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能坚持挖38个小时?”通过两个问题的质疑,从而感悟到是爱让父子变得坚定和勇敢,是爱让父子间产生了信赖和力量,也是爱创造出了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在这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转换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让学生在对质疑点进行解疑的过程中,循环往复,层层深入,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不仅获得和深入文本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设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作

7、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应在课堂上根据学情,适时地调整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面对活生生的、不断成长的学生,面对课堂上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和即时生成的东西,教师的机智灵活、应变能力以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给课堂生成以解决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四、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解读文本“生成”是在一定情境中出现的,同样创设适宜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解读文本,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感受文本的主旨思想。一次在学生朗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心语段环节前,我提出:“我们应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朗读这段呢?”“

8、悲痛的心情、沉重的心情、敬佩的心情”等回答不断出现。看的出学生的回答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文本认真解读的结果。孩子们的回答着实让我有些激动和高兴。“高兴的心情”。突然从教室后排蹦出一个非常刺耳,但肯定的回答。顿时全班的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这突如其来的回答让我猛地吃了一惊,一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们的目光这时一起转移到我身上,他们等待着我怎么处理。“说的好”,我平静了一会儿说出。这时同学们都诧异地看着我,“说的好!邱少云,一个多么伟大的战士,难道我们不该为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战士而感到高兴吗?但是同学们,这可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呀,当我们最亲密的战友即将被大火夺去年轻生命的时候

9、,我们真还的能高兴的起来吗?如果大火烧地是我们的家人了?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好好读读这段文字,作为我们对邱少云的怀念。”顿时教室里响起了和谐的读书声,那位学生脸红红的,读的也特认真。我庆幸自己没有冲动,创设了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了文本内涵。在这个开放而真实的课堂里,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出现在预定教学环节基础上“节外生枝和不同音符”是正常的,教师给学生以深入研读文本的机会,能够激发语文课堂动态生成。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解和智慧地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让环节之外生成的“枝条”撩拨学生阅读文本的激情。将“意外”作为走进文本深处的阶梯。深化文本内涵。在这个开放而真实的课堂里,老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在预定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节外生枝”,安排了“画画”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绘画行为来形象化地解读词语,将“意外”引上了预设的轨道,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了语文知识经验的建构。参考文献: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2002.6马继红 刘晓梅.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杨九俊.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