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981344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内容摘要:“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中也离不开阅读能力培养这一环节。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阅读探究我就根据自己教学数学阅读的一些经验,谈以下几点:一、读中思、思中读;孔子

2、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有位学者把它改为“读而不思也则惘,思而不读也则殆。”我认为他说得也非常有道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虽然言简意赅,但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圆柱后,有些学生阅读书本后发现,书上是写圆柱,而不是写圆柱体。他们就问:圆柱和圆柱体有什么不一样?经过一场唇枪舌战,在教师的引导下,终

3、于弄清:圆柱体是长方形围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形体叫直圆柱。因此,对于一个具体的物体来说,与圆柱体的概念完全相符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尽管硬币与圆柱体十分相似,却不能说它是圆柱体,一般说成圆柱形。又比如有这么一条信息:商店出售毛巾,每条5元,10条起打九折。如果你买15条应付多少元?很多学生这样理解95+650.9,他们认为9条不打折,6条打九折。可见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偏差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反复思考,然后理解只要1550.9就可以了。数学中还经常会碰到“缩小几倍和减少几倍”等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认真阅读,不断思考,就能理清脉络,总结方法。二、阅读中激趣、生疑;“兴趣是最好的

4、老师。”学生感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获得的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会被遗忘,学生会在可持续发展上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成问题,激发求知欲。例如:学习比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关于“比”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了解比的哪

5、些知识?通过阅读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以问题引路,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三、阅读中动手,读写结合;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适当动笔圈化既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算。如: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题目,一边画图分析。针对不同的年级,要画不同的图形来进行分析,边画图边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经过仔细分析,学生就会顺利地

6、解出题目来。再如: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使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四、阅读中探究,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可以解决问题。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教学内容,把在阅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拟为探究、讨论的对象,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的过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交流探讨,可以内化知识、细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出示“13+5?5

7、+13=?11+7=?7+11=?”这几道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得出规律: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整体感悟。有学生问:“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都适合加法交换律吗?”我就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借以发挥。组织学生再阅读、再演算、再讨论,得出结论:所有的加法算式都适合加法交换律。还有学生问:“减法有交换律吗?”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下去探究,再去阅读课本,在F次课上验证。又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

8、?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五、阅读中实践,让知识在实践中加深阅读学会知识,实践运用知识,学贵在用。反复阅读,掌握了知识的联系、异同。再阅读的时候,把知识进行疏导、整理,弄清概念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知识结构,这样就能联系实际生活、动手实践、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直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直角形状,然后再抓住重点详细讲解。再让学生找出教室内带直角的东西,进一步深化对

9、直角的认识。当学生对直角知识完全掌握后,安排学生回去收集与直角有关的资料信息,在班上交流。这样,学生就会对直角的知识学得更加牢、更加深。六、阅读中丰富、拓展;数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加深数学学习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拓展性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研究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向学生发布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信息: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据调查,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的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不砍伐自己的国土树木做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不足14%

10、,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等洋快餐正在席卷中国,南京去年快餐营业额中洋快餐是中式快餐的220%。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信息中百分数的意义以及读了这些信息有何感想。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步抽象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总之,一定要走出传统阅读和数学教学的误区。要真正授之以“学”和“阅读”的方法,在学习中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要学会勤动下、勤观察、勤动口、勤思考、勤实践。真正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错误闪亮课堂内容摘要:课堂永远是个未知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或是一个错误,或是一段困惑。为此,教师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想简单地、“跳跃式”

11、地绕过这块“绊脚石”。其实,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及时而机智地捕捉形形色色的“错误”并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关键词:“错误”资源; 突破难点; 创新思维“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马上令其坐下,而不让其陈述理由。这样有些错误常常被忽略,不是无时处理,就是觉得无需处理,学生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正确与否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看似进展顺利的课堂,实质上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如果教师能进一

12、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充分利用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探究兴趣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

13、的探究兴趣。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交通与数学这一课中有一道练习: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出示完题目后,我让学生自己读题、解答,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做好了。我请了一位学生汇报算法。生1:126=72(秒),72秒1分,小东在1分时间内不能从一层走到家。还没等我让他们判断对错,全班齐答:对!“学生全都被题目蒙骗了。”我在脑海中思索着。但我还是希望有学生,哪怕是一位学生能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我说道:“认为他回答对的同学请举手。”除了几位没做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不甘心:“请再读一下题目,再想一想。”生2:老师,是这样的

14、,是对的,没算错啊!全班学生表情惊讶:是啊,没错啊!我想了想,笑了笑,说:“你们房间在几楼啊,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房间要走几层楼梯呢?”生3:我家是三层楼,我的房间在2楼,我从1楼到2楼走1层楼梯。生4:我的房间在5楼,我从1楼到5楼要走4层楼梯。生5:老师,我知道了,小东家住6楼,他从1楼到6楼,只要走5层楼梯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是的是的,走5层就可以了。”生6:如果走6层的话,就走到7楼去了。一个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高兴极了:“同学们,请再算一算这道题目,看看小东在1分时间内能不能到家。”半分钟后,喜悦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能!能!125

15、=60(秒),小东刚好能到家。耶!”学生兴奋极了。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针对学生的错误,笔者没有立即给予否定,也没有直接把正确结果展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你们房间在几楼啊,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房间要走几层楼梯啊?”没想到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精神状态下纠正了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善用“错误”资源,突破学习难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这些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学习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进一步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如,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1/2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 12”。结果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教师没有简单做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