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三模化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969010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三模化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三模化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三模化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三模化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三模化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三模化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三模化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届毕业班综合练习化学试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三大题16小题,满分6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O 16 N14 Si28 S-32 Na-23 Cl-35.5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第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答案序号填在答题表内。12345678910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弄脏衣服,同学们知道这些污垢是怎样被除去的?以下除去污垢的方法是运用化学变化的是( )A去圆珠笔油用汽油擦洗B粘有口香糖的衣物先放入冰箱冷冻变硬再用小刀轻轻刮去C衣服染上铁锈渍可用醋酸来清理D除蜡烛油则用草纸托于污

2、渍上下,熨斗熨两三次,蜡油可以被纸吸收2.合肥有很多地方特产,下面这些特产中维生素含量最丰富的是( )A.四大名点烘糕 B.长丰草莓 C.吴山贡鹅 D.巢湖银鱼3、2012年4月16日,多家药企被曝采用工业明胶加工成药用胶囊,溶胶调色的过程中加入一种名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化学原料杀菌去污。十二烷基硫酸钠(化学式C12H25SO4Na)下列有关十二烷基硫酸钠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烷基硫酸钠属于有机化合物B.十二烷基硫酸钠由碳、氢、硫、氧、钠五种元素组成C.十二烷基硫酸钠中氢元素与硫元素质量比为25:1 D.每个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子中含有43个原子4、 以下是在今年实验操作考试中同学们的操作

3、,其中错误的是 ( )A.量取47.5mL水 B.点燃酒精灯 C.称物质质量 D.取约2mL溶液5、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B.都是金属元素C.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D.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6、氯胺(NH2Cl)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是一种有效的强力消毒剂,氯胺在溶液中能和水反应NH2Cl+H2O=+HlO,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方程式中.化学方程式中为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 该反应前后氯元素化合价不变7、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

4、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反应均放热,所以有热量产生的变化均属于氧化反应D.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所以水往低处流说明分子永恒运动8、某同学对所学的部分化知识归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能源与环境A.氢气、氧气有可燃性-作燃料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炼铁氮气有稳定性-作保护气B.天然气燃烧-消除温室效应车用乙醇汽油-减少污染氢能-无污染食品知识安全知识C.佝偻病-缺钙引起工业用盐中毒-亚硝酸钠引起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引起D.点燃氢气爆炸-未验纯引起浓硫酸沾到皮肤-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家里燃气泄漏-开排气扇排气9、可逆反应指在

5、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如二氧化硫、氧气在飘尘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在同样的条件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污染性气体反应中二氧化硫可以100%地全部转化三氧化硫该可逆反应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 可逆反应中物质生成后又转化为原物质因而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10、如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将 t1时甲、丙饱和溶液的试管(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t2)的烧杯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溶解度:甲乙丙B.两支试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C.试

6、管中固体质量增加D.t2时,甲和乙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相等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11. (6分) 2012年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不包括下列 (填序号):CO CO2 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2)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填序号):天然气 石油 酒精 煤(3)我市从4月1号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 ,这是汽油 燃烧产生的(4)下列关

7、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5)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一例: 12. (7 分)2013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锦州举行。理念为“绿色引领时尚”。自然馆(右图所示)是正在建设的一个主题馆,它半埋地下,选用玻璃、木材、新型塑料、 铝镁合金与少量钢筋混凝土结合,与地形完美结合。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提到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硅酸钠(Na2

8、SiO3),它是 (填“氧化物”、“酸”、“碱”、“盐”);在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3)钢筋容易锈蚀,请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4)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填序号)。猪饲料中掺入瘦肉精以获得更多的瘦肉;禁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为了可持续发展,将地沟油回收再利用。(5)写出能直接比较出镁、铁两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化学方程式 13.(7分)“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工艺技术,流程图如下(1)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Y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如上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称)得到纯碱和水,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反

9、应分离中,生成的碳酸钙被分离进入高温反应炉,写出该分离操作的名称 (3)在高温反应炉内碳酸钙发生的反应类型是 (4)某专家评价该反应流程的优点是只要少量的Y溶液就可以“捕捉”大量的二氧化碳请说出这一评价的原因 (5)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将最终排出的CO2在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与氢气反应变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4. (7分)甲乙两同学探究中和反应放热:20 时甲同学取10mL 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稀盐酸,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1) 滴加至8ml时,充

10、分搅拌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盐酸滴加至 ml, 溶液呈中性。(2)继续滴加盐酸,溶液温度下降的原因是 (3)是否可以用NaOH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 为什么? (4)乙同学觉的不对劲,他找到了他前几天所做的实验数据记录,以下是乙同学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记录表格盐酸体积(ml)0261012 温度/0C2028384540造成甲,乙两同学所测溶液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15.(7 分)敬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一起探究膨化食品包装袋内气体的成分。现有 A、B 两种膨化食品,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提出问题】包装袋内的气体成分是什么呢?【查阅

11、资料】稀有气体价格高,膨化食品价格低,厂家一般不用稀有气体。而不同厂家根据成本不同,填充气体种类也不相同。食品包装袋内填充气体的目的是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猜想二:包装袋内气体为一氧化碳猜想三:包装袋内气体为氮气(N2) ;猜想四:包装袋内气体为空气同学们讨论后立即排除了猜想二,理由是 【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1步骤:甲同学用注射器从两种膨化食品包装袋内抽取等量的气体,分别注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现象: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实验2步骤:乙同学用排水法收集 2 瓶等体积的 A、B 膨化食品袋内的气体,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A 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空气;B 食品包装袋内

12、气体是氮气。【讨论交流一】丙认为通过乙的实验现象不能证明 A 包装袋内的气体为空气,于是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实验3步骤:丙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膨化食品 A 包装袋内气体,连接如图装置,验证该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现象:瓶内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回流约至容积的 处;结论:A 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空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讨论交流二】丁同学认为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及现象也不能充分证明 B 内的气体就是氮气,他查阅了氮气验证的相关资料: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氮化镁中氮为-3价,氮化镁可与水作用得到一种碱和一种只含氮氢元素的气体,请写出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奖励分 2 分)你能否根据已知信息,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 B 食品袋内的气体就是氮气吗?(奖励分 2 分,总分不超过60 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B 包装袋内气体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