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965737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无论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说,区域经济都是一定要发展的,这已被各地区的实践所证明。 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近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德国经济学家李斯待以生产部门的发展状况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未开发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阶段。 (二)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49年,在论文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美国

2、著名经济学家胡佛与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自给自足经济阶段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农村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 (三)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美国经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自标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消费时代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四)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前工业阶段 过渡阶段

3、 工业阶段 后工业阶段 (五)阿明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0世纪70年代,在“中心一外围”理论的基础上,埃及经济学家阿明提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外围”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殖民主义阶段; 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 “外围”国经济真正走上自力更生道路阶段。 (六)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我国学者蒋清海博士结合以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各种划分标准及理论,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传统经济阶段; 工业化初级阶段; 全面工业化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六)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蒋清海认为,制度因素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背景性标准

4、;产业结构是判别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标准,一般用工业化程度 制造业或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及主导产业类别来表示;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一般用城市化水平、城市首位度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来表示;总量水平是测量经济发展高度的标准,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及其人均量来表示。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高涨与衰退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从统计学上讲,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中经济实际增长对其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是围绕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 现代经济

5、增长周期概念则是指反映经济活动面貌的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的不断反复出现,是在经济活动的扩张中仅仅由增长率的减慢或阻滞作为一个衰退时期而形成的经济周期。 它与古典经济周期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一定存在绝对下降或下跌的变化,即使正增长率也符合此种衰退的定义,所以这种衰退又称为“增长性衰退”。 ?典型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衰退期,经济从高涨开始衰退。 2 萧条期,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低于长期发展趋势。 3 复苏期,厂商定购增加,但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发展趋势。 4 高涨期,经济不断扩张,直到难以支撑,再次跌入衰退期 见图 。 ?经济增长和发展周期可以根据持续时间的长

6、短来加以分类,一般分为5060年的长波周期、910年的中波周期和3年在右的短波周期三种。一个长波周期包括6个中波周期和18个短波周期。 (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学说 1、外部因素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2、货币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 3、投资过度理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4、消费不足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 5、心理理论 彼谷和凯恩斯 6、创新理论 熊彼特 (三)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1、基钦的短波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在对18901922年间美国和英国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统计指标呈现出有规则的上下波动的现象。 他于1923年

7、发表了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一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历时较短的周期性波动现象进行剖析。他认为,经济周期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大周期约包括23个小周期,小周期的平均长度为40个月,这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短波周期。 2、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论 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1861年发表了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他通过对英、美、法三国的物价、生产、就业人数等统计资料的分析,首次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平均长度为910年的经济波动周期,这就是“朱格拉周期”。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中不断出现繁荣、危机和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交替出现便形成一个经济周期。 3、库兹涅

8、茨的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30年出版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他通过对美、英、德、法等国从19世纪初叶或中叶到20世纪初期60中、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资料。他剔除了其间短周期与中周期的变动,发现存在着15-25年周期三位中长期循环。 4、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 于1925年在美国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存在3个长波。 1 17891849年的长波,其上升时期为25年,下降时期为35年,共计60年。 2 18491896年的长波,其上升时期为24年,下降时期为23年,共计47年。 3 始自1896年的长波,

9、其上升时期为24年,1920年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5、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于1939年发表经济周期一书,首次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进行了“四阶段模式”分析。他指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他在总结前人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三种经济周期的论点。第一种是由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为期5060年的长波周期,第二种是由朱格拉提出的为期910年的中波周期,第三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为期3年左右的短波周期。 一、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50年代初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

10、,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存在于极化过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但忽视了增长极的地理空间含义。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60年代法国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

11、。 因此,增长极概念就有了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关联效益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的产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自50年代以来,其理论、方法与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并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收到明显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理论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 城市或优区位地区 的开发,而且强调“轴” 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 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944年由缪尔达尔提出,后经卡尔多等人完善而

12、形成。认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并不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该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二是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强大回流效应和弱小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累积循环的结果。 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主张。在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地区,以寻求较高投资效率和较快经济增长,通过扩散效应

13、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当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无限扩大,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发展,以缩小经济差距。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二、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 现代区域经济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区外生产的,称为“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层;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称为“非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辅助层和基础层。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力求扶持优势层的发展,增加输出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以开拓占领越来越广阔的区外市场。由于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的存在,优势层的发展通过连锁效应迅速波及到辅助层和基础层,带动区域所有产业部门的发展。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