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范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96454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原遗址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周原遗址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周原遗址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周原遗址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周原遗址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原遗址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原遗址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原遗址(Zhouyuan Site)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 古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和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周原 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省宝鸡 市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20世纪 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 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 周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考古之一、北京大学教 学点。地理位置周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心在今陕西宝鸡扶风、 岐山一带,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这一地区北 倚岐山,南临渭水,

2、形如高阜,海拔900米。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 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历史渊源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 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 周文王迁都丰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 西戎入侵的破坏,遂成废墟,废弃不用。周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这 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 想之地,诗经曾用“周原臃臃,堇荼如饴”的诗句赞美周原。三 千多年以前,居住在豳(今陕西长武、彬县一带)的姬姓部落,由于 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其首领古公但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渡 漆、沮

3、、逾梁山,止于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经古公亶 父、王季、文王三代在这里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左为殷商“三公天 下有其二”的西方强大的诸侯国。周原作为周人重要发祥地和祭祀 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以 后,岐邑毁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遣存。 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就开始发现西周青铜器, 此后各代,不断有重要青铜器出土,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 美,铭文之珍贵,实为罕见。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一九八二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建成周 原博物馆。“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

4、大精深的周 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源。发掘历史从1976年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 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轰动史学界 的丰硕成果。现已初步查明,宫殿建筑(或宗庙)的遗址分布在岐山 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这一地区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 海拔900米。根据史书的记载,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前的都城 遗址。在召陈发现了 15处大小不等的建筑基址,可能是贵族的住宅。 最大者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当 等覆盖屋顶,瓦上饰有重环纹、绳纹等纹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 的瓦。在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

5、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 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 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丰富 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 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1977年,在凤雏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 了17万片卜骨和卜甲,其中多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 最多者30字。1979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了 5片有字的甲骨,内容主 要是记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国的关系。周代甲骨卜辞字体较小, 笔划纤细,雕刻技术娴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史料。周原遗址 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铜器,这些窖藏和青铜器的历 史之长,

6、数量之多,世所罕见。远在西汉、唐、宋的时候,就在此处 屡有重大的发现;清代道光帝年间,先后出土了盂鼎、大丰簋、毛公 鼎等海内外著名的铜器。二十世纪以来的80年间,共发现了铜器窖 藏30多个,出土了铜器1000余件,如1975年董家村一个窖藏出土 了铜器37件,其中的卫鼎、卫盉等器物的铭文中,记载了西周中期 有关征伐、租田、诉讼等有关的内容,说明了在西周社会已经出现了 封建制度的萌芽。1974年在庄白村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103件,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这也是 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少者1字,多 者284字,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历史的珍贵

7、资料。周原是一座埋藏 极其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必将有更为重大的 新发现,也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物重见天日。凤雏甲组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是一处由庭堂、室、塾、厢房和回廊组成的 台式建筑遗存。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1976年2月由陕西省周 原考古队进行发掘。基址南北长43. 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 1469平方米。正门(朝南)之前横筑一长4.8米的门屏,门的两边 是东西塾,各有三间。入门即为庭,面积约222平方米。中庭后即为 主体建筑殿堂,共6间,各宽3米,进深6米,四周回廊环绕。殿堂 后面是后庭,分为东西两个小庭,各为63平方米,有过廊和前后建 筑相连。基址最里为5间

8、后室,面宽23米,进深3米。后檐墙与东 西厢房的后墙相连,使整个建筑通为一体,厢房筑于东西两边,对称 排列,各8间,通长42米,进深6米。召陈召陈建筑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风县召陈村发现。基址共有15 处,其中以三处(F3、F5、F8)保存较为完整,并经过发掘规模也较 大。F3的夯土台基残高0. 75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基 址东西间排列着七排柱础,中间3排间距5. 5米,西侧两排间距3 米。中间3排由南到北排列着5个柱础,两侧2排各有6个柱础。F8 的夯土台基残留0.76米,东西长22. 5米,南北宽10. 4米。其四 周有卵石铺成的散水。基址上每间隔3米从南到北列有4排柱础,由

9、 东到西有8排柱础,两道夯土墙将基址分为三部分。F5南半部已遭 破坏,仅存北半部分,东西长28米,南北残宽8米,东西排列9个 柱洞,南北排列4个柱洞。周原的这两处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批 建筑材料,数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另有一些半瓦当。瓦和瓦当有 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饰绳纹,部分带瓦钉,用之于固定;筒瓦饰 三角纹或雷纹;瓦当均为半圆形,其中有部分回纹。这批瓦和瓦当, 是当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庄白窖藏1976年12月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窖藏器物103件, 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铸 有铭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史墙盘有铭文284

10、字,记 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史,具有重要的 史料价值。许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极为精美。如折觥的盖前呈羊首, 后为大兽面,通体遍雕夔龙纹,形制颇为别致。此外如商尊、商卣、 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董家窖藏1975年2月发现在岐山县岐山南麓的董家村西150米处,窖内共 出土 37件青铜器,其制作时代由穆王至宣王时。其中有铭文者30 件,史料价值很高的有卫鼎、卫盉等。铭文是中国最早的一件诉讼 判决书,是古代重要的法律史文献。九年卫鼎记恭王九年裘卫与矩以 物换地的史实。董家村出土的这批器物铭文是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法律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料。齐家

11、窖藏1960年,扶风县齐家村南的窖藏发现了39件铜器,其中几父壶、 柞钟、中义钟、中友父簋、白邦父鬲等28件铸有铭文。1963年,又在齐家村东发现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 扶风召陈村发现的散车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风强家村的师 臾钟、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风齐村发现的即簋等器物,都 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珍贵青铜器。甲骨卜辞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在发掘岐山凤雏西周 建筑基址时,在房内发掘了两个窖穴,出土了大批西周时期的甲骨。 这些甲骨共计l7275片,包括卜甲16371片,卜骨687片,其中刻字 292片。后来在扶风县齐家村发现了刻字大龟版1块,牛肩胛骨5片。 这样,周原遗址总共出土刻字甲骨近300片,总字数1009个,有不 同的单字360多个,每片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一字,多则30余字, 内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及人名、地名、官名、月 象及其它内容共十大类。时间大都为武王灭商前后。周原甲骨卜辞的 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确定周原的性质和研究周人历史至关 重要。它与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历史研究和古代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自驾西宝高速公路兰家村出口经法(门)寺 汤(峪)二级旅游专线至法 门寺;乘车西安到宝鸡火车站可乘坐到凤翔县城的汽车到达周原遗址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