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961566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的探究汇编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自试行至今已走过了近十五年的历程,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效。但从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小学的实际落实情况来看,这种课程设置改革精神还未真正融入其中,出现了一些由于贯彻政策的不妥当引起的课程结构失衡问题,造成了一些教育挫败现象。新形势下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有效的调整小学课程结构、构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关乎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前景,关乎到人才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设置;课程功能;活动式课程 课程设置泛指依据教育部门相

2、关课程设置的文件由学校拟定并针对学生开设和安排的各类课程的总和。这种安排是指以课程知识体系拟定、课程内容编排(难易程度与逻辑关系)、授课循序设计与课程功能的构建等为一体的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设定学生授课课程类型、内容及课程功能的构建,并规定出各科课程的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要求。课程设置应由科学的课程结构、实用的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时间以及有效的课程功能构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体现在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课程授课的顺序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效用性(实际效果与应用性)。课程结构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学习方法论形成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能够体现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规律性

3、与实践性,反映出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是发挥学生时代发展价值的基础;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实用性,是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目前小学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展历程,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与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类型。目前国内大部分小学所开设的学科类课程结构特征是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为主科,以思想品德、综合知识课(囊括认识家乡、科普知识、民族学识、励志故事、书法和中华大家庭等融为一体的课程)等为副科的课程结构体系。综合实践类课程相对于学科类课程而言,课程内容之间的界限不太分明且系统化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4、,现有学科类课程缺少了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应用性,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知识的漏洞与课程功能的缺失。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被激发是以一种不透明的或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人格均产生学科课程无法产生的巨大影响。当前此类课程缺乏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即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科课程存在着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顾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现象,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远远不够,这不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特长爱好,更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国的小学生犹如沉默的小羊羔,学生的自由权自幼儿起就开始被老师剥夺,这种态势持续时间久了

5、,在孩子们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思路的封闭性,而这种惯性思维模式渐渐也就变成了他们心理的主导力量,伴随着其上初中、高中、甚至考入大学孩子们秉持的都是这种一贯的学习风格和求学态度。 二、 课程设置模式的与时俱进性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我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氛围,设立“活动式课程”,发觉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应放在“活动式课程”建设上,充分注重活动式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激发作用。学科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促发展,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激发

6、其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听课毅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结合此特点学校应该多多开展活动式教学课堂,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化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动脑、动情,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同学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基础。教师作为课程改革方案与教育实践活动间的重要纽带,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每一教师

7、从自身做起,修身诚化,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并落实课程改革精神,观察学生的每一步成长,不仅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实际行动成为课程改革的有力践行者。 (二)树立“以德育人、德中融法”的教育理念,构造以学生“懂法、守法、用法”为前提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与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必要进一步拓宽新的课程领域,相应缩减陈旧内容,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内容。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萌芽基础,更要逐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教学过程应从儿童切身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充分估计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规律。首先、在小学生书本知识里不断增加生活常识的同时着重

8、强调德育课的重要性。德育课的开设应进一步改革,建立“德法融合”的课程体系,即通过一系列法律讲堂、德育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等的讲解来为学生灌输做人的最基本准则与立足社会所需的基本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以及人格力量,帮助儿童从小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法律*与人生观价值观等,最终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其次、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作为考量标准。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变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而展现在人们面前。传统课程教育过于关注功利化的一面,在新的教育改革大旗下必将得到有所改善,课程设置与改革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

9、成,关注学生的人伦道德的形成。 (三)深化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明确课程目的,突出课程功能,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监管力度。首先、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充分把握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课程一方面要避免课程内容过于繁杂,另一方面尽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贴近于生活,符合少龄儿童的思维发展模式。其次、开发多种适宜于小学生智力发达的课程模式,明确各种模式实施所需的步骤、条件和手段。从人的全面发展看,当前小学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于学生独特个性和特殊才能发挥的需要。最后、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

10、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严格遵循并监督课程改革方案的实际运行情况,充分实现教育的实践价值。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关政策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是问题的关键。其次, 构建与学生走上社会所需知识技能一脉相承的学科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所脱节的问题。知识量少而精,精而用。小学生的学习应不仅是一种轻松快乐式的学习,更是一种自探爱好式的学习。 三、结束语 课程设置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将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关键的作用。课程设置不仅要调整课程内容,更要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去探寻更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栋梁之才,成自少年;参天大树,长自幼苗。教育的成败与课程设置有着直接的

11、关联,小学课程设置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重要环节对儿童后期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应永远着眼于学生通过一定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基本逻辑思维,从而真正实现为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打好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晓云.我国近代小学课程变迁的述评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第28卷第8期,202x年8月. 2刘於清.农村小学课程结构失衡及其优化对策.教育测量与评价,202x年3月. 3赵丽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思路剖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x年3月,第21卷第3期. 4庄金秋,陈勇.法国小学课程设置与发展对中

12、国教育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2x年第12期. 注解: “实用”着重强调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与将来考上大学以及走上社会立足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间的一脉相承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有致用,为学生自身后期成长直接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知识与本领。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是用“是否有使用价值”来判断对知识的摄取,二是要充分考虑所学知识对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是否有积极影响。 浅谈低年级活动式教学:http:/jiaoshi/jxff/202x.html 活动式课程,主要指课程的实践性,即此类课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互动形式开展,目的就是唤起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创

13、造性思维的形成。 赵国金.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教学与管理,202x年12月5日. 贾淑秀,汪爱霞中.中美小学课程设置比较.教学与管理,202x年12月15日.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握科学育人基本规律,努力培养对民族文化有归属感、认同感的爱国有为的新世纪人才。“立德树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一是立德树人以不犯法、不缺德、有技能、心态好为衡量标准。前两点强调立德方面的规范,后两点强调树人的要求;二是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的本领。 赵国金.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教学与管理,202x年12月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