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960301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台阶走近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现代作家。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半个月亮爬上来。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等。主题解说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与怜悯之情。重点掌握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

2、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难点突破“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典型的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包含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画出了主人

3、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本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喻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凹凼( dng )门槛( kn )涎水( yn )摔跤( jio )B泥浆( jing ) 着落( zhu ) 淌汗( tng ) 烟瘾( yn )C旺盛( shng ) 黏性( nin ) 尴尬( gn ) 胯骨( ku )D醒悟( xng ) 晌午( shng ) 嘎叽( g ) 憋住( bi )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1)A.肩膀B摩破C宽敞D涎水( B )(2)A.缘故B

4、泥浆C疲卷D瞬间( C )(3)A.糟糕B仿佛C叮嘱D烦燥( D )(4)A.倔强B露珠C醒悟D跨骨(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A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B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必然选择。D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

5、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B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城市农夫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

6、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

7、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

8、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

9、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5小说的题目是“城市农夫”,主人公是“我的舅舅”,如果把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请说说理由。_示例:(1)不好。理由是: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

10、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舅舅”更贴切。(意对即可)_(2)好。理由是:可以把舅舅看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代表,用“我的舅舅”为标题,更为亲切。(意对即可)_6第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_背影中家境的艰难,父亲尽心尽力支撑家庭以及对子女的关爱引发孩子们想到自己的父亲。(意对即可)_7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_每月收获近千元的

11、现钞;使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使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2)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_繁华似锦的城市。_8第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1)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2)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_不矛盾。两句话分别写舅舅的收入高与低,比较参照的对象不同。(1)句说舅舅的收入可观,是相对于舅舅在农村的收入以及在城里打工的“汗水”成本而言;(2)句说舅舅的收入低,是相对于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而言。_9阅读第段中的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链接材料】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舅舅流下了_自豪、骄傲、激动_的泪水,因为他_从这些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爱父母,有志气的,也从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