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95617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 1.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期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2、一句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7.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9.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0.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

3、彩论述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11.老子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13.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1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15.老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连举三个现象说明事物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其中以建筑为例进行阐释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6.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

4、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17.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的看法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19.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20.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2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举人的思想态度方面的例子,其中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2.老子第二十

5、四章中,对于那些过于自我表现的行为,老子的看法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4.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5.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老子关于强者的看法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6.常言道“知足常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足者富”更进一步地表明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 2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

6、 28.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处理。 2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解决问题应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0.事物的发展是从基础开始的,无论多大的功业都要从基础做起,对此,老子有过生动的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1.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 33.“行百里者半九十。”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老子告诫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4.人们都执着于自己的欲望而对其他事物造成伤害,过分信赖他们学到的知识而曲解了真理,圣人的做法是“(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3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6.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

8、结论。 37.老子中以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

9、,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结果。 44.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45.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6.老子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 47.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48.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0、”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49.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0.老子中体现了重视积累,积少成多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 52.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 53.老子二十四章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

11、“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5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的含义是:“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55.老子四章中论述胜人和自胜辩证关系的一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6.老子四章中表明踮脚不能长久,跨不能走远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57.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提高自身修养。 58.在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9.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0.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两句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1.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