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力1.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95602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重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节 重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节 重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节 重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节 重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重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重力1.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课程标准解读:本条目设计课程标准中二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了解属于认知性目标中的“了解”层次水平。具体需要了解关于重力的四个方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标准给出的行为动词是通过事例或实验。通过事例体现了物体来源于生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实验指向的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属于本章的第二部分:初步了解三种常见的力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对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本节课

2、从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四个方面认识重力。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图片,引入重力,激发学生思考重力产生的原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对于万有引力只让学生明白白天上的物体和地上的物体一样都受到引力的作用,对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做深入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重力的大小和质量有关是通过探究得出的,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指向了物理的学科核心素养。该实验的探究重点突出了“猜想”和“分析论证”两个要素。重力的方向教材中借助

3、了绳子挂住物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竖直向下,更加形象和直观,重锤线的介绍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材中“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了重力的方向,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重心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世界”中涉及航天的知识,学生都很感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渗透了情感教育。总之,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渗透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情感教育。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三、学情分析(一)学生在知识上的水平分析:1、学生对重力有关的现象比较熟悉,也能举出相关的事例。但对重力概念的表述不

4、够科学和完整。对重力概念中隐含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不透彻,需要教师的引导。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能说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有关,半数同学认为重力和密度,体积有关;少部分同学认为重力和形状有关。3、学生都知道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但不知道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也不明确重力的方向始终是不变的。4、学生能说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重心低,但重心是怎么确定的不知道。(二)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分析1、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但是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重力概念中隐含的信息。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

5、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但是多数同学在使用前不调零。本节课要强化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3、学生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仍然存在不注意表头中是否给出单位。本节课要强化学生阅读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4、学生的归纳的出结论的能力欠缺,往往只能发现表面上定性的问题,不能得出定量的普遍性的结论。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得出定量结论。5、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交流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自信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视频:蹦极运动,跳水,倾泻而下的瀑布,空中飘落的羽毛等和重力有关的现象。通过观察实际现

6、象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以学生的感性生活认识为教学起点,促进学生思维生长。新课教学学生分析视频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举出其他和重力有关的现象。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关于重力的几个问题。思考并交流假如没有重力会发生什么现象?一、重力提出问题: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讲授并板书重力。提出问题: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2、物体吸引地球吗?3、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提供素材:以一杯水为例。提

7、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归纳事物共同点的能力。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分析重力概念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分析概念,运用概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下一环节重力的大小做好铺垫。学生交流,说出发现:重力的大小是不同的。说出自己的猜想以及依据。(猜想预设:重力的大小可能和质量,密度,体积,形状,位置有关)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实验的器材,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投影交流,全班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发现彼此的优缺点。分析实验结果发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说出98 Nkg的物理含义。完成评价练习:一个中学生质量是60kg,他的重力是多少? (g10N/k

8、g)二、重力的大小提出问题:手托住杯子,手感受到托住杯子用到的力相同吗?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各种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和其他同学在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方面的优缺点。讲授:重力的公式,g的取值是98 Nkg。引导学生注意计算的步骤。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产生问题:重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重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表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

9、理实验结果。通过学生实验,评价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数据记录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发现自身在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方面的能力。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有努力的方向。(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对重力大小的掌握情况。观察并思考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运用重力的方向解决问题。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通过分析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

10、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三、重力的方向演示:(1)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2)以斜着放的一杯水为参照,不断改变悬挂小球的支架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重力的方向。提出问题:1、如何检查黑板上的画有没有挂正呢?2、能不能设计一个水平仪检查桌面是否水平呢?(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提供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重力的方向,非常直观的使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竖直向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纯讲授什么是竖直向下效果要好的多。评价学生对重力方向的

11、运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锻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地球上的一个点的重力方向,引发学生思考各个点的重力方向,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对重力方向的认识。自学重心。通过自学,认识到:1、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2、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四、重心提出问题:画出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堂小结交流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

12、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课堂检测完成课堂检测评价学生本节课四个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和难点是探究重力与什么有关系。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几个常见的例子如蹦极,跳水,飞流直下的瀑布等等引入教学,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借助于一杯倾斜的水和方向不断改变的支架帮助学生认识重力的方向。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学生自学重心,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总的来说,学生掌握良好,但仍存在下面的几个问题,若能改进,效果会更佳。1. 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该部分花了过多时间,导致后半部分时间略微不够。2、在讲到重心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材需要提示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面,这比较抽象,没有向学生渗透。3、关于重力的计算练习较少,增加变式训练,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会更深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