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95360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未尝识书具 尝: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 从先人还家 先人: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 稍稍宾客其父 其:_ 父利其然也 其:_ 4、按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

2、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邑人:_ 利其然:_ 扳:_ 环谒: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称( )_ 泯然( )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

4、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 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 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其具体做法是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 1、 曾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 pn y chn mn 2、 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

5、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二、阅读测试题 1、 同乡的人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攀”,牵、拉 四处拜访 2、 chn 相当 m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伤仲永复习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

6、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7、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世隶耕l或以钱币乞之q日扳仲永pn环谒于邑人yy不能称前时之闻chn泯然众人矣mn今夫不受之天f而已邪y三、重点实词。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

8、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

9、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古今异义自是指

10、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六、理清文章结构。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七、填空题。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