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的意义.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94858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意识的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问题意识的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问题意识的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意识的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意识的意义.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意识的意义-小学生的培养 问题既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同时学习过程又可以看成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古至今,国内外的教育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

2、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对小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及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究。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大多敢问个“为什么”,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金口难开。这其实是患了“问题意识缺乏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提出问题。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材权威的慑服统一的教材被大部分老师当作金科玉律,进而灌输给学生,学生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早已驯服,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否则会被认为“无知”获“叛逆”。 2

3、、教师教学的压制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真理的代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视为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想法和策略。有些教师甚至视学生的提问为干扰,讥讽、训斥,导致学生不服、不会提问题。 3、应试教育的遏制 由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一贯奉行“一卷定乾坤”,而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所谓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解答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期望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勤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考试出人头地。功利

4、化的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遏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发展、发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敢或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给自己惹

5、麻烦;二是自信心不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遭同学嘲笑。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敢问、愿问,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以此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发问、允许补充、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改正。 再次,要形成积极地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时时

6、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学生一句简短的激励,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鼓足其提问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其创造潜能。 2、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善问”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自己的思考,“人云亦云、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本,无源之水。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发掘自己的独到思想。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后,我摆脱了“修一段路”、“做一批零件”等问题环境的束缚

7、,编了这样一道题:某小学师生为“希望工程”捐款,捐款的钱如果单买桌子可以买40张,单买椅子可以买60把,如果桌椅成套买,这笔钱可以买多少套桌椅?这类问题的提出,既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突破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模式,提高了命题的生活性和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问”、“善问”。有部分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方面的不足,或限于思维水平的障碍,提问不得要领,缺乏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8、。如在教学年、月、日后,留给学生发问的机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年、月、日这些时间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如:多少年为一个世纪?为什么有些年份的第一季度的天数不一样,有几种情况?等等。教学中要及时“捕捉”这些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问题意识。 3、拓展问题空间,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它绝不是仅是一种课堂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实践能力的提升。数学学习中我们要留心生活中的事情,平时要养成爱发现、爱提问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将课内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

9、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误解,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不能认为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注意防止课堂上师生交流问题的空乏、琐碎、中心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本着具体、实际、必要和有效的原则,时问题的探究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适当的思维含量,实现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双赢。 3、对问题的表达要尽可能清晰、准确、具有启发性。这样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朝夕之功,应当成为我们平时课堂教学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开展学习。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思考带给学生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