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93615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写于公元761年。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情况、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学习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六个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情况1、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一家人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

2、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2、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

3、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诗词五首中都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

4、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3、体会诗人

5、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解决方法:反复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决方法:品析、探究、感悟。三、说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

6、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创设情境: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指导朗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诗歌教学更应如此。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也要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品析语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厚的意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为积累祖国优秀文化作铺垫。强

7、化积累:积累是学习古典诗词很重要的方法,教师强化积累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说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自主质疑: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合作探究:学生先质疑,再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使诗歌内容一

8、步步清晰,这样便于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背诵积累:语文课标对于古代诗词要求“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学生积累一定的古代诗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杜甫草堂的图片资料并配以昭君怨的乐曲)师: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屏幕投影就是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溯到一千二百年前,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一家人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

9、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愿。(板书课题及作者)(教师的深情导课,既能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能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而投影杜甫草堂的图片资料,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昭君怨作为背景音乐,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二)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唐朝伟大的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诗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

10、作用。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三)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1)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3)学生齐读。(要求: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范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2、结合课文,疏通文意(1)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屋破难眠 大厦庇寒(2)情景再现。

11、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激发学生想象力,更好的体会作者生活的艰辛。)(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四)品味语言选取你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学生:可以从词语表达的含义、词语表达的效果、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回答。)师举例示范: 如:我喜欢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一句,因为这句中的“卷”用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风的迅猛,又表现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相机点拨。该环节结束,师小结: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就让我们再齐读这首

12、诗,感受其中语言的妙处,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又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五)质疑探究1、自主质疑学生提出对这首诗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困惑并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先质疑,再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

13、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使诗歌内容一步步清晰,这样便于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1)“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中,诗人称一群孩子为“盗贼”,这如何理解?讨论明确:此时诗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人痛心。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2)“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诗人“叹息”什么?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

14、痛苦。(3)“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长夜”应怎样理解?讨论明确:“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4)诗人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的表现又如何?讨论明确:诗人的不幸主要表现在: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舍己为人崇高理想的展示。(六)体会情感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

15、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教师小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当堂背诵学生在深刻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背诵。(教师给出音乐,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受到熏陶。)(八)拓展迁移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九)课后作业1、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2、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课后作业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体现延伸性学习思维,让学生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为此诗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便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六、说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既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又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板书设计叙事 抒情 秋风破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