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934662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鼻窦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一)治疗鼻窦鳞状上皮癌侵犯眼眶治疗方法的选择,须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的范围、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病人全身情况综合考虑。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即使作鼻窦根治术,也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单独放射治疗,使肿瘤外观上缩小,甚至消失,但手术切除放疗后组织检查,在大量的结缔组织中仍可见到残存的癌组织,故远期疗效难以改善。一般认为综合疗法为佳。1.先放射后手术 此方法日益博得众多医生的赞同,现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其优点为:肿瘤和其周围组织未受手术的干扰,瘤细胞保持其固有的放射敏感性;大剂量放射照射后,肿瘤变小或消退,瘤组织退变,瘤细胞活性降低,有利于手术切除。可收到二者相辅相

2、成的效果。窦腔和眼眶照射总剂量为4060Gy,连续分次照射,持续46周。放射治疗结束后46周进行肿瘤切除。窦腔内鳞状上皮癌放射后已明显缩小,根据情况采用鼻窦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加肿瘤切除术。侵犯眶内的肿瘤处理相当困难,是保留眼球只切除肿瘤,或作眶内容摘除或次全摘除,有时不易做出选择。一般认为,鼻窦的鳞状细胞癌侵犯眼眶壁,引起眶壁骨质破坏,但范围不广,术前经足够量放射治疗,结膜不水肿,眼球活动不受限,眼球位置正常,放射后眶内的瘢痕肿块能与正常眶内组织分离,在切除鼻窦肿瘤和受累眼眶壁的同时,摘除眶内的肿瘤机化团块,保留眼球。鼻窦的鳞状细胞癌严重侵犯眼眶壁和眶内容物,经术前放射治疗后结膜仍肿胀,眼球活动

3、受限,眼球仍移位,在切除窦腔肿瘤和被破坏的眶壁的同时,作部分眶内容摘除,如果眶内充满了肿瘤组织,应作眶内容物全摘除。2.先手术后放疗 以前多采用此方法治疗鼻窦肿瘤及侵犯眼眶的肿瘤,如病变不甚严重,鼻窦和眼眶肿块可完全切除,手术医生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就不需放射。如肿瘤侵犯广,医生对肿瘤的手术切除不满意,希望借助术后放疗弥补手术的不足。故先手术后放疗多属非计划性。腔内镭放射现很少采用,一般采用60Co和直线加速治疗机进行外照射。肿瘤已切除,照射的目标不准确,手术区的瘢痕组织形成,降低了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大剂量放射治疗可影响正常组织结构,又不易消灭残存的癌细胞。3.手术、放射和化学治疗 严

4、重的鼻窦鳞状细胞癌,不但侵犯眼眶组织,进入颅内,也发生了耳后、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个别病例癌转移到身体其他脏器。应先局部放射治疗,先使肿瘤和肿大的淋巴结变小,然后手术切除鼻窦、眼眶肿瘤和转移的淋巴结。也有人主张先切除较大的肿瘤团块和肿大的淋巴结,后进行局部的外照射治疗。再进行全身的化学药物治疗。鼻窦鳞状细胞癌侵犯眼眶引起眶内继发性肿瘤,治疗已超出了眼科医生能力范围,手术时应有耳鼻喉科医生参与,若颅底有破坏需神经外科医生协助。术前或术后的放射治疗和全身的化学治疗需肿瘤专家配合。为提高治愈率,对这样的病例需多科专家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完成治疗。(二)预后鼻窦鳞状细胞癌因在窦腔内生长,早期无任何临床

5、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困难。当肿瘤已侵犯眼眶,出现眼部症状和体征,或出现血性鼻涕、鼻塞时已属中晚期,5年存活率不超过25%。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改进,术前或术后高电压放射治疗的应用,已使5年存活率上升到30%40%。鳞状细胞癌百科名片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复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

6、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 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 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 ,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

7、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

8、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编辑本段症状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

9、,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病变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肿大、固定。大部分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中心性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肿瘤科、眼科、疾病描述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多发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粘

10、膜移行处。编辑本段诊断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1.注意发病年龄、癌肿部位、职业。有无长期风吹日晒或海上生活史,有无吸烟嗜好及慢性热刺激,有无不稳定性瘢痕、慢性骨髓炎、慢性溃疡病史。 2.注意病变是否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固定。 3.胸部X线摄片检查,疑有骨质破坏时尚应作骨X线摄片。 4.邻近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影像学放射X线检查:中央型SCC可发生肺叶或整个肺萎陷,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中心性段或

11、段以下支气管肿瘤可扩散至局域淋巴结,表现为肺门、肺门周围或纵隔阴影,伴或不伴有局部肺萎陷。外周性肿瘤表现为孤立的肺部结节(3cm)。鳞状细胞癌是形成空洞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在胸片上可见不规则的厚壁空洞。当肿瘤位于肺上沟时,称之为Pancoast肿瘤,常伴有胸后壁肋骨破坏,可导致Horner综合征。一些小气管或支气管内肿瘤的胸部X线可表现正常。肺门阴影、肺不张或周围肿块可伴有胸腔积液、纵隔扩大或横隔一侧抬高。 CT或螺旋CT:原发性肿瘤和中央型病变范围的最佳检测方法是CT扫描。螺旋CT可更好地评估胸廓病变的范围,显示在胸部平片上无法显示的小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结节以及淋巴结扩散。 PET扫描:是目前鉴

12、别转移发生的可选择方法(除需MRI检测的脑转移外)。骨转移典型呈溶骨性表现。细胞学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学表现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和标本类型而不同。 鳞状细胞癌在坏死和细胞碎屑的背景中可见到大的肿瘤细胞,伴有不规则的深染的核,位于中央,有一个或多个小核仁,胞浆丰富。肿瘤细胞常散在分布,可呈奇特的形状如梭形和蝌蚪形,也可表现粘附性聚集,通常呈扁平片状伴有拉长的或梭形核。在分化良好的鳞状细胞癌中角化的胞浆通过Romanowsky染色呈现刺槐毒素的(robins)蛋蓝色,而通过Papanicolaou染色可呈橙黄色或黄色。在脱落细胞标本中以表层肿瘤细胞为主,表现为单个散在分布,具有明显角化的胞浆和致密深染的核

13、。相反,在刷取的标本中细胞多取自较深层组织,可见更多的细胞表现为粘附性聚集。 巨检和部位 肿瘤外观根据纤维化程度不同常呈白色或灰色,质地较硬,伴有局部碳样色素沉着,在病变中央呈星状倒行至四周。肿瘤可表现巨大并伴有空洞形成。中央型肿瘤可形成腔内息肉状肿块和/或透过支气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也可阻塞支气管腔导致支气管分泌物潴积、肺不张、支气管扩张、阻塞性脂样肺炎和感染性支气管肺炎。少数病例可来源于外周小气道。但研究结果有所改变因为最近一项研究报道53%的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周围肺部。 肿瘤扩散和分期 中央型鳞状细胞癌以两大扩散方式为特征:上皮内扩散(原位)伴或不伴皮下侵犯和支气管内息肉状生长。广泛的上

14、皮内扩散常见于主要的支气管。支气管腺体或导管上皮常被侵及。关于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两种生长方式已有描述:一种是沿着支气管一侧粘膜生长替代表层上皮,伴粘膜下微浸润和腺体导管侵犯(蔓延型);另一种表现为小的息肉样粘膜病变,伴向深层浸润(穿透型)。肺门纵隔组织包括淋巴结的直接侵犯可在进展期病例中见到。 周围型鳞状细胞癌以形成实性结节为特征,常伴有支气管内结节性生长、上皮内扩散或两者兼有。在进展期病例中周围型鳞状细胞癌可直接透过胸膜侵犯胸壁或横隔。 分期通常根据TNM方法进行。一般来说,鳞状细胞癌倾向于表现为通过直接扩散侵犯局部邻近组织。与腺癌或其它原发性肺癌组织类型相比,鳞状细胞癌较少发生远处器官

15、转移。直径2cm的周围型肿瘤较少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分化差的肿瘤可在病变早期转移至脑、肝脏、肾上腺、下消化道和淋巴结。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在鳞状细胞癌中比其它类型的肺癌更常见。组织病理学鳞状细胞癌可表现角化、角化珠形成和/或细胞间桥等特征。这些特征随分化程度而表现不同。在分化良好的肿瘤中该特征表现明显,而在分化差的肿瘤中仅局部可见。 鳞状细胞癌乳头状型SCC。一些位于近端支气管的肿瘤可表现向外生长和支气管内生长。有时仅可见非常局限的上皮内扩散不伴有浸润,但是大多数病例中存在浸润形成。 透明细胞型SCC。主要或几乎全部由伴透明胞浆的细胞组成。该型需要与大细胞癌、伴广泛透明细胞改变的肺腺癌和肾脏转移

16、性透明细胞癌相区分。 小细胞型SCC是一种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小肿瘤细胞保留有非小细胞癌的形态特征,并表现局部鳞状分化。该型必须与混合有鳞状细胞癌及真正的小细胞癌的复合性小细胞癌相鉴别。小细胞型SCC缺乏小细胞癌具有的细胞核特征,即具有粗糙或泡状染色质、更明显的核仁、更丰富的胞浆和更清楚的细胞边界。局部可见到细胞间桥或角化。 基底样型可表现明显的呈周围栅栏状排列的核。伴广泛的基底样生长模式但缺乏鳞状分化特征的分化差的肺癌可认为是基底样型的大细胞癌。 最近有报道描述了一种表现肺泡腔填充型的周围型SCC:肿瘤细胞充满了肺泡腔但不伴有肺泡结构的破坏,这与可导致肺泡结构和肺组织结构破坏的扩展型SCC正好相反。该型仅约占周围型SCC的5%。罕见的无角化鳞状细胞癌可类似于移行细胞癌。电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