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93352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13页有余数的除法及想想做做14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的除法,教材为学生提供两次合作机会:第一次在小组内把几支铅笔平均分给几个同学,把各种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内,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感知余数。第二次,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理念】1.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中体验并总结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在交流汇报中,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2.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学生在交流中

2、相互启发,思维的火花不时地闪现,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3.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教学目标】1.借助“分不完有剩余”的经验,了解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并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2.通过搭一搭、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在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除数和余数大小关系。3.积累操作和寻找规律的活动经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发现并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具准备】 小棒 课件 【教

3、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还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快看(海绵宝宝),他准备了10支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支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设计意图: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

4、经验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二、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一)认识余数1.提出要求:你能用用小棒代替铅笔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每次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吗?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还剩几支234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展示交流重点交流:每人分3支是什么情况?指定学生在黑板上分一分。预设:(1)分给3人,还剩1支。 (2)分给2人,还剩4支。明确: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提问:如果剩下4支还能继续分吗?追问:这1支还能再分吗?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表(1) 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还剩几支25 -

5、 5 2 -表(2)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还剩几支3314 22小结: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设计意图: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3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观察表(1)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每人分5支呢?板书:102=5(人) 105=2(人)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观察表(2)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

6、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支?这1支还能分吗?讲解:这1支是剩下的,它是10支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书自学。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生讨论,再指名说)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

7、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二)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谈话:刚才,我们帮海绵宝宝顺利地分完了小棒,他还想请你们帮他摆正方形呢?看!一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那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12根小棒呢?学生动手操作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提问:13根小棒呢?预设:学生直接说出3个余1根。学生动手重新摆。质疑:你怎么很快就知道了答案?(生答:12根小棒摆3个正方形,13就比12多1根,所以是3根余1根。)那14根、15根、16根呢?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书上的算式。重点交流:15根小棒能摆几个?16根小棒摆了

8、4个正方形,怎么没有余数?追问:那给你17根小棒呢?18根呢?多少根又没有余数?讨论:你有什么发现?(生答:余数都有规律,是0、1、2、3。)点拨:余数能不能是4?为什么?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小结:余数是弟弟,除数是哥哥,余数必须必除数小。【设计意图:余数要比除数小,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是结论;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而言,是过程。本环节设计了动态的、连续性的操作过程,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使学生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又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余数中自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的道理。】三、自主尝试 巩固提升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分小组展示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

9、2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交流:每个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3.思维拓展5=【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采用 “ 开放 ”“ 民主 ” 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发现,享受着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形成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需要认识余数时,先明确10根小棒,平均分给2人,正好分完。为后面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动手用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有剩余1根不能再

10、分了,这时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学习产生只是冲突,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顺利引出余数,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探索新知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中体验并总结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在交流汇报中,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三、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思维的火花不时地闪现,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