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920386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理念】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

2、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

3、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教师演示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

4、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1、指明探究方向: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

5、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重点解决: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

6、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4、学生实验探究。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5、研究汇报: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

7、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1、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学生解释。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

8、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3、学生验证。4、学生汇报。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

9、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6、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的科学吧。(课件播放铁锅、铁勺图片) (四)、课堂评价:(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五)、拓展活动:师: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

10、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用品设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

11、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