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91453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崔列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鹤城初中 崔列钧一、教学目标:1 学习移步換景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 能流利大方地导游阿里山,能品位、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3 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品位、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情境教学、诵读 、讨论、思考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学质疑1导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现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

2、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2难点碰撞:当一回小老师(自学群学)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把学案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交流解惑。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一)整体感知,走进阿里山1.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问题在课前预习就已布置学生思考)(1)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

3、生跳读全文,圈画作者行踪,思考交流后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这一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二)深情解说,导游阿里山(活动一)1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根据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上一环节已做)。(2)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3)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就

4、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2 请部分小组推荐组员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学生小组推荐同学比一比:谁说得更流利大方,谁演得更有导游味。(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导

5、游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通过解说导游词,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探究品味,欣赏阿里山1风景美(1)阿里山景色令人陶醉,你渴望到哪些地方游玩,为什么?过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导学生发散想像,并进一步对文章从整体把握)明确: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红桧林海 神奇(2)请你仿照示例,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

6、,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 过渡: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看起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引入具体文段赏析) (读课文说明神木形态的语句)58米是什么样的概念? 6.5米的胸径等于多少周长?(请学生速算)20.41米,若是一人伸开双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个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规模。(使学生对描写对象有直观的了解,为与作者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作准备)

7、所以我们看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学生明确:罕见的庞然大物。师启发:奇还奇在,即便遭受到巨创,被劈为三段,这棵树中巨子还是学生明确: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指导学生诵读段落,应将这4组4字短语所表现的威风的气势读出来。效果更好一些。)(3)作者对阿里山喜爱、赞美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作者的感情通过景物流露出来的。这样的写法叫“融情于景”。(4)从情感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有风风雨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

8、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2. 语言美(品味富有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过渡:文章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景物之奇,吴功正作为一位美学家,其遣词造句也是相当考究的,大家可以再次品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的非

9、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活动二:揣摩字词句之奇妙)教师给予赏析语言方法指导:词语:恰当的动词、贴切的形容词、叠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 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有节奏感 表现手法: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点面结合(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分组交流,小组展示(诵读+赏析):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

10、流的能力。)(四)拓展延伸,仿写阿里山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南通、苏州,甚至近旁的江边、海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明确:自然、朴素的美运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设计意图: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写作技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情境和活动的设置,加深学生对移步换景、融情于景写法的理解。使学生从同样的主题,不同的文章中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与课文进行比

11、较阅读。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四、布置作业:1进一步了解台湾的美丽风光。2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3预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能略微了解一些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五、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移步换景 美、奇、幽、静融情于景喜爱、赞美(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学点评: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深情讲解”、“赏析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欣赏美丽如画的风光,欣赏富有诗意的语言,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善于开发课程资源,通过拓展训练,教给学生阅读写作之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容量较大,受教学时间制约。一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相关内容,、预习和课堂学习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学生方法掌握不到位。部分学生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对身边的事物观察不仔细,出现与事实有点出入的情况。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