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大话方言.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90734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中天大话方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易中天大话方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易中天大话方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易中天大话方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易中天大话方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中天大话方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中天大话方言.doc(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大话方言/易中天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ISBN 7-80740-025-0.大 .易 .汉语方言-研究 .H1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66448号责任编辑:林爱莲装帧设计:王志伟书 名 大话方言出版发行 上海文化出版社地 址 上海市复兴路74号电子信箱 网 址 经 销 新华书店印 刷 上海文艺大一印刷厂开 本 640 978 1/16印 张 12文 字 120,000版 次 2006年7月第1版 2006年8月第2次印刷印 数 20001-5 2300册国际书号 ISBN 7-80740-025-0/H137定 价 18.00元告读者

2、如发现本书有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T:021-57780452 / 91总序:话说说话 此序为今日说话丛书所作,今日说话(四种)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大话方言为其中一种,原名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易中天说话,好像是人人都会的。是人就会说话,就该说话。动物不会说,它们只会“叫”。会叫当然也不容易,因为还有连叫都不会的。会叫也不简单,因为叫声能传达信息,说明问题,表示态度,比如“狼来了”或“我要你”之类。尤其在遭遇天敌或发情求偶时,禽兽们是叫得很欢的。某老和尚曾有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会叫,能叫,敢叫,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开嗓门大叫,是不是很

3、幸福?会说话,就更幸福了。会说话怎么就幸福呢?因为你可以表达单凭叫声不足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比如“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达得何等的准确、细腻?倘若不会说话,大约也就只能哼哼,那多没劲?甚至你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朱德庸的醋溜CITY中有这么一段:某男向某女求爱,问“我能不能上你的床”?女怒。该男便改口说:“我能不能明天早上从你床上下来?”这就有趣多了。但如果是猫儿,便只能持之以恒地叫个没完:我要!我要!我要!这份幸福也不是随便谁都能获得的。据圣经上说,上帝偏心眼,把这份幸福给了人。他只让人会说话,还让人给万物起名字。也就是说,他赋予人“命名权”。所以

4、,信上帝的西方人,便认为说话是人的“天赋人权”。你可以不同意某个人的意见,但你不能不准他说话,相反,当这个人说话的权利被剥夺时,你还应该起而捍卫之。故西哲有云: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不过,据说偏心眼的上帝也很小心眼儿。他听说人要修一座通天塔,从地面一直通向天堂,便暗地里做了手脚,让不同地方的人说不同的话。这下子,语言不通,彼此无法交流,人心也就涣散,通天塔的建成,自然成了永无期日的事情。说话,真是何等重要!其实,就算没有上帝这个小动作,说话也是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因为一个人光会说话还不行,还必须说得清,说得对,说得准确,说得漂亮。这就要学习,要研究,而说

5、话也就成了一门学问,叫“语言学”。具体地说,又有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方言学等等。方言学是研究不同地域人如何说话的。不过,研究外国人说话就不叫“方言学”了(刚开始时也管外语叫方言),得叫“外国语言文学”。不同国别的人说话不一样。也不光是语音不一样,语法、词汇、语感都不相同。在欧洲好些语种里,名词是有性别的,这在东方人看来,就匪夷所思。比如“背心”,在德语中是女性的,在法语中却是男性的,这就可笑。莫非背心这玩艺,在德国女人穿得男人穿不得,在法国又男人穿得女人穿不得?还有,明明是男人穿的衬衫,在法语中却是阴性的,岂非意味着男人把女人穿在身上?倒是温柔浪漫体贴得很!同样,老外看咱们,也觉得

6、很麻烦,又是伯母又是舅妈又是婶娘,七大姑八大姨的,搞那么复杂干什么?一个aunt不就都打发了?哈!他不知道,即便伯母、舅妈、婶娘,在咱们这儿,还分着亲伯母、堂伯母、表伯母,亲舅妈、堂舅妈、表舅妈,亲婶娘、堂婶娘、表婶娘呢!如果加上干亲,还有干伯母、干舅妈、干婶娘。分个姑姑姨姨的算什么!即便同为一国人,说话也仍有许多名堂。比如男女之间谈情说爱,说法就不一样。男人多半会说“我爱你”,女人则喜欢说“我恨你”;男人多半会说“你真好”,女人则喜欢说“你真坏”。(故时谚有云:“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某国发生一起“约会强奸案”,女方指控男方的证据,便是她事前已说过了“NO”。该男极为委屈地在法庭上嘟哝:“

7、NO,NO!法官大人,您知道,她们从来就是说NO的!”古人和今人说话也不一样。古人说话之乎者也的,今人就不这么说了。如果饭店里的服务生一上来也和镜花缘里君子国的酒保一样,开口便问:“要酒一壶乎?要菜一碟乎?”准得吓你一跳。在赵丽蓉和巩汉林合演的那个小品哎如此包装中,巩汉林和他手下的那些小姐们一见面就扬手耸肩,又是“梅”又是“嗯哼”,不也把老太太吓了一跳?再有就是关系和身份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晴雯和宝玉使小性子拌嘴,袭人忍气吞声来劝,说“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儿,原是我们的不是”。谁知反倒惹起晴雯醋意,冷笑几声说:“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起

8、我们来了!”原来袭人虽然和晴雯一样,都是丫环,但袭人和宝玉“那个”过了。有了“关系”,便忘了“身份”,结果生生埃了晴雯一顿抢白。最后是艺术性。自打人学会了说话,慢慢的就有了说得好说得不好、说得俏皮说得不俏皮、说得漂亮说得不漂亮之别,也就是说,说话便成了一门艺术。一个钢琴家到一个小城市去开独奏音乐会,演出那天却观众寥寥,这个钢琴家便走到台前一鞠躬说:“我发现你们这个城市的人都很有钱,因为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张票。”这是不是很艺术?说话当然还与道德有关。因为一个人如果不道德,他得到的评价通常就会是“太不像话”。所谓“太不像话”,也不一定就是说话粗鄙下流,或吹牛撒谎、狂妄自大、信口开河,也包括种种不道

9、德的行为,比如偷鸡摸狗、欺上瞒下、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但道德不道德,要说成“像话不像话”,可见那“话”有多重要。说话,是不是有很多名堂?有名堂,就要思考、琢磨、研究、议论,也就有了这套丛书。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这套书,因为我们都不想“不像话”。目录总序:话说说话/1南腔北调/5一 南方与北方/6二 南腔与北调/8三 方言与官话/10四 谁跟谁学/12五 多样与统一/14六 再说南方/16七 再说北方/18八 南征北战/20朝秦暮楚/22一 英雄与美人/23二 行尽潇湘到洞庭/25三 吴楚东南诉/ 27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29五 一堆石头/31六 杂交品种/33东拉西扯/35一 洋芋与土豆/

10、36二 胡番与西洋/38三 佛国梵音/40四 老母鸡变鸭/ 42五 东边日出西边雨/44六 引进与发明/46七 外语与方言/48死去活来/50一 德律风与BBS / 51二 上海口头禅/53三 北京流行语/55四 从头到尾/57五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59六 新与旧/61张冠李戴/63一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64二 禁忌种种/66三 说一不二/68四 倒霉的蛋/70五 蜜与屉/72六 口彩/74指桑骂槐/75一 麻烦与趣味/76二 吃不了兜着走/78三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80四 活法与说法/82五 雅与俗/84六 再说雅俗/86后记/88南腔北调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

11、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是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一 南方与北方天地玄黄,五谷杂粮,男人女人,北方南方。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样。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则是小麦。水稻的籽儿去了壳就能吃,因此是“米”。麦子要磨成粉以后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皮后的作物子实”,如稻米、慧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状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虾米、高粱米。面,本写作一个麦字加一个丏字,也写作麵,就是麦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

12、豆面、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甭管是吃包子、饺子、馒头、面条、饼,都先得把麦子磨成了粉再说。所以麦子磨成的粉,干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浆,比如豆浆、米浆。所以那麦子磨成的粉,不能简单地只叫面,得叫面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简单地只叫做饭,得叫米饭一样。米饭不能单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调,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显身手,没北方人多少戏。北方厨师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麦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样来。光是条状的,就有拉面、擀面、压面、揪面、切面、挂面、刀削面、拨鱼子等等,而拉面之中,又有拉条子、揪片子、炮仗子种种。南方人弄不清这么多名堂,统统称之

13、为“面”。要细分,也就是宽面细面、汤面炒面、云吞面炸酱面。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条状食物简称为“面”,得叫“面条”,以区别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东西。同样,南方人也不把粉状的东西称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可见,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说法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声遏行云,气吞万里;南方人唱的是吴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歌变剧(歌剧),曲变戏(戏曲)。所以宋元时期的戏剧,北方的叫“杂剧”,南方的叫“戏文”,这就叫“北剧南戏”或“南戏北剧”。戏剧戏剧,戏和剧

14、,都有嬉戏娱乐的意思,它们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欢剧烈的剧,南方人则更喜欢游戏的戏。在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执。北方人只不过剧字用得多一点,有时也说“戏”。南方却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还拒绝使用“剧”这个字。一应与戏剧有关的词,均以“戏”字命名,如戏子、戏台、戏园、戏班、古装戏、时装戏、木偶戏、文明戏。文明戏就是话剧,而电影则叫影戏。1939年,上海的报纸上开始提倡“越剧”这个名词,可老百姓还是管它叫“绍兴戏”(绍剧则叫“绍兴大班”)。甚至京剧,原本也叫京戏,后来要普及国语,北方话占了上风,京戏才变成了京剧。但在南方许多地区,地方戏还是不叫“剧”而叫“戏”的,比如闽南的梨园

15、戏、高甲戏、歌仔戏。就连“地方戏”这个词,也没人改成“地方剧”。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戏,不叫“剧”,而叫“戏”。如坠子戏(河南)、郿鄠戏(陕西)。于是,既有豫剧、越剧、川剧、粤剧、汉剧、楚剧、湘剧、赣剧、闽剧、沪剧,又有柳琴戏、辰河戏、采茶戏、花鼓戏、皮影戏、滑稽戏。南北“戏”、“剧”之争,算是打了个平手。但如果要较真,就会发现还是南方吃了亏。叫“剧”的都是大剧种,叫“戏”的则多半是小剧种,最有名的,也只有一个黄梅戏,其他就名不见经传。当然,最牛的还是秦腔,它不叫“戏”,也不叫“剧”,而叫“腔”。说起来秦腔也是有资格牛逼,京剧(还有汉剧和徽剧)里的“皮黄”(西皮、二黄)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从襄阳传到武昌、汉口,就变成了“西皮”;传到安徽桐城,就变成了“高拨子”;高拨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变成“二黄”。这西皮、二黄,汉调、徽调,北上进京一搅和,就成京剧了。看来这京剧也是“南腔北调”,秦腔自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