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9065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均GDP1000美元对云南意味着什么2004年,我省人均GDP按现行汇率计算,约为81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GDP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地区)属于低收入国家(地区),其发展水平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从国内来看,我省大体相当于全国1999年的水平,也就是说我省的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全国6年。同时,也应看到,我省部分地区如昆明、玉溪人均GDP大大超过了1000美元的水平(两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2%),2004年昆明人均GDP已经达到2248.3美元。2004年我省人均GDP比2003年增长9.8%,20012004年平均每年增长7.6%,高于“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5%的目标,按

2、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6年人均GDP可望接近1000美元, 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GDP将会从1000美元提高到1300美元,这一阶段,我省仍然属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地区)向中下收入国家(地区)迈进的发展阶段,将会像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样一个重要关口。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这个阶段是经济社会一个重要转型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一)有利的机遇这一阶段,因结构、体制、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酝酿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1

3、、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由“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开始明显地向“住行”及相关产业为主的消费结构转换,进而促进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2、社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城市化明显加速,工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促进社会结构开始转型,即整个国家和地区由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3、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均GDP 1000美元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现在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8.45%,而发达国家占70%左

4、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50%左右。所以,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服务业将高度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会加重。 4、分配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式的传统方式经营土地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农村土地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开始体现出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开始朝着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向调整。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趋于成熟,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度均大幅提高,资源配置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都将明显提高。 (二)面临的挑战从另一方面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阶段,同样隐藏着巨大的挑战。1、

5、比较竞争优势降低并有可能逐渐丧失。比如,原来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都比较低,靠生产要素的低廉吸引外资流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而人均1000美元后,这种优势逐渐消失,假如我们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外部资本就会向其他劳动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2、资源约束加剧。“十五”前3年,我省GDP年均增长8.4%,而同期能源消费平均增长9.1%。当人均GDP跃上1000美元新台阶后,由此带来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和资源约束的加剧。3、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对改善公共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

6、提高后,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断扩大。这也对财政税收等公共事业的制度安排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提出新的课题。4、社会问题涌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并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而随着收入的提高,差距的拉大,社会各阶层将发生裂变,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窒息经济的增长。二、国际经验及教训(一)成功的经验 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分别在1942年、1953年、1957年,1966年先后登上这一台阶后,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总体向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1、注重产业

7、结构全面协调升级。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是否具有优势,在于它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伴随着经济的不断成长而升级。人均GDP达1000美元后,美、日、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三次产业中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且产业部门内部结构日益高级化,产业结构越来越向知识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如美国60年代和70年代高技术部门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7%和4.9%,而同一时期非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的年增长率只有3.2%和1.8%,使高技术部门增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80年达到38%,比1960年上升11个百分点。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在60年代提出了实施重化工业化的具体计划,并在财

8、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随后又制定了扶持发展机械工业计划,发展所需资金由政府给予保证,私人企业对政府扶持的机械工业进行投资,可享受减免税优待,从而使机械工业成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法国人均GDP过千美元后通过分阶段确定重点,优先发展的措施,带动了经济各部门全面发展,50年代把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农业等部门作为重点发展部门;60年代工业发展重点转向核能、电子、航空和通讯等尖端部门和有竞争力的产品;70年代将机械、化工及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等工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2、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技术引进与创新。美国加速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扩张,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科技

9、进步。纵观美国现代化发展史,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助推器。美国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与开发,一方面科研与开发费用逐年上升,科研与开发费用占GDP比重保持在2%以上,到1988年达到1280亿美元,比1961年增加8倍;另一方面从事科研与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也不断增加,如1969年为55.8万人,比1961年增加13.2万人,使得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兴技术产业不断涌现,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汽车、家用电器、化学、石油、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高分子化学等多方面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据国外专家测算1929-1982年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

10、达到36.3%,新兴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度占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联邦德国把科学技术视为强国之本,大力扶助科学研究,政府和企业家把科技看作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引进外资这个渠道加快技术引进,1973年技术贸易额过百万马克的大型企业205家中外资占了113家,技术引进使德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追上世界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日本是世界上典型的技术引进加创新型国家,它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成功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并建立了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加速了经济发展。1950-1975年,日本从美国、西欧等几十个国家,有重点的引进了2570

11、0多项先进技术和设备,花费了573亿美元,25年间几乎引进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所有先进技术,并大力发展日本化技术,用3-5倍于引进费用的资金,来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工业技术体系。如日本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就是综合了美国、苏联、法国、奥地利、联邦德国、瑞士等六国的技术形成的,这种技术杂交取得了杂交优势,使日本钢铁工业技术很快越居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仅用了16年时间就实现了人均GDP从1千美元到1万美元的突破。3、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分配格局,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

12、因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极易产生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社会动荡,公众情绪的不稳定。美、日、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是高福利社会,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保持了社会稳定。如美国政府为个人提供多种援助和补助,为进入大学的学生提供贷款,为农民提供价格补贴,在许多领域政府对那些不能足够照顾自己的个人,也提供资助,许多老年医疗支出都是由政府办的医疗保险项目支付,建立了由各级政府资助、以穷人和伤残者为对象的医疗补助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保健资助。在许多州,政府为有智力障碍或严重残疾的人设立了公共服务机构。联邦政府为帮助贫困家庭得到食品而提供食品券,且联邦和州政府还联合提供福利补助来支持低收入的需

13、要抚养孩子的父母等。4、重视能源发展战略并切实解决能源供应。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人均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日本1980年的能源消耗量为1953年的7.4倍,年平均增长6.4%。1977年韩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均耗电量627千瓦小时、10年后的1987年为1525千瓦小时;1988年泰国人均达到1000美元时人均能耗618公斤油当量,10年后的1998年人均能耗1112公斤油当量。其他国家也呈现出类似情况。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耗少而产值高的产业。中国台湾在1979年7月制定台

14、湾经济建设十年计划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扩大能源资源,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和使用效率。(二)失败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教训: 1、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上的缺陷和新的增长方式无法形成,导致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基尼系数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处于严重的0.35-0.45范围之列,后来又达到了很严重的0.45甚至接近0.6,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差距的扩大,加上政

15、府过度干预经济,形成了政治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利益集团,使社会问题相当突出,导致社会动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过度依赖外国资本的发展,陷入了债务危机。拉丁美洲国家依赖外国资本的发展超过适度规模,导致80年代债务危机。在巴西和墨西哥人均GDP刚达到1000美元的1975年,拉丁美洲外债余额为784亿美元,到1982年就达到了3083亿美元。在这种形势下,80年代初世界经济的衰退,很快地就传递到拉丁美洲,整个拉丁美洲的经济出现全面衰退。过分依赖外资导致失去对本国经济的控制,拉丁美洲国家的外来投资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工业部门,并利用其竞争优势排挤和吞并内资企业,其中巴西在债务危机发生时制造业纯资产的95.

16、8%为外资拥有,一些重要的行业基本上都被外资垄断。3、消费结构的升级没有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形成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和强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才能使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并使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创新。而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产业发展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国内产业,在产业上高度依附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升级没有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且在发展中明显缺乏创新动力源,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萎缩现象。三、目前我省存在的困难我省正在跨越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着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于我省的特殊省情,在跨越这一门槛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1、城乡人口比例失衡。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时,城市人口应占到总人口的62%,而我省目前却只有26.6%,只相当于联合国标准的43%,预计即使到人均GDP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低于35%,仍然与联合国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