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与补角 教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90008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角与补角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余角与补角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余角与补角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余角与补角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角与补角 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余角与补角 教案课题余角与补角课型新授课时1执教者黄婉婷教学内容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前面学生对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2. 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几何图形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做一做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新鲜是事物特别感兴趣,也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切近他们生活

2、的情景,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从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立开放探索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学目标1.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2.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准确找到余角和补角;教学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1.用方程思想解几何问题;2.在图形中,准确找出所有互余角和互补角。教学方法“四学”模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一 【导学展示】(一)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1)如果两个角的度数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其中一个角称为另一个角的

3、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度数的和是180o,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其中一个角称为另一个角的补角.(二)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三) 解决问题1.如右图,一张长方形纸片,沿一个角折叠。(1) 折痕与长方形的边形成了()个角。(2) 写出每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依据。12342134根据 定义( )+( )=( )( )和( )互 ( )+( )=( )( )和( )互 根据 定义( )+( )=( )( )和( )互 ( )+( )=( )( )和( )互 根据 ,可得( )=( ),说明理由。二【知识巩固“找舞

4、伴”】参加比舞大会,只有组成互余角或互补角才能入场。(提前发个卡片在学生手上)三【能力提升“PK赛”】的余角的补角514845136223x四【合作探究深化概念】(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补角是( ),余角是( )。根据题意得:( )=4( )解得:x =( )答:这个角度是( )。(2)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D平分AOC ,OE平分BOC, BOC + AOC= ,EOD= 。图中互余角有 对,分别是:EDOCBA图中互补角有 对,分别是: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六【堂上达标测试】: 完成余角与补角堂上测评明确学习目标

5、后,提出问题:经过预习,请同学们告诉我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学生很快在课本上找到相关概念和性质,并能全班整体回答。解决导案上的自学问题:先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答案,然后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老师巡堂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学生在展示的时候适当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进行转化。让手上有卡片的同学在讲台前自由组合找到自己的舞伴。计算PK赛,请2位同学上台比赛完成表格,下面的同学也参与比赛,看谁又快又准。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得出这两道题的答案,并展示。思考:第(1)题用到那个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第(2)题怎样的数角方法是最好的。生自主小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适时指导。让学生在小组

6、内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能让学生共同进步。学生自主发现总结规律会比老师单纯地讲授更加印象深刻。老师在点评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加深理解。使用小组PK赛的形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运算能力,而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是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能让学生共同进步。学生自主发现总结方法会比老师单纯地讲授更加印象深刻。 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的知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板书设计课题:余角与补角一、概念 二、性质课后反思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图形动起来,节省了时间,分散了难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快乐的学习.3.在练习的设计上,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不同难度的习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找舞伴游戏、计算PK赛、小组比拼,提高看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