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89656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航海史题目: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学生姓名:xxx学 号: XXXXXXXXXXXX专业班级: xxxxxx指导教师: xxxx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宋朝(960年一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 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至宋真宗 时期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了靖康 之耻,宋室被迫南迁。赵构在南京应天府(

2、今河南商丘)继位,建立了南宋, 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后期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 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正是因为宋朝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也就致 使秦汉时期便已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得以发展壮大,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 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 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

3、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 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 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 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 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 “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 道,是重要的沟通渠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 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

4、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 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 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 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 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 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 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 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

5、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 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 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 而衰落,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在东汉初 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 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 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此名出现后,学术界又延伸出海上丝绸之 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海上丝

6、绸之 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一一秦汉;海上 丝绸之路的发展期一一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一一隋唐;海上丝绸之路鼎 盛时期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繁荣的背景:1、科技因素: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船体的隔舱、 司南等对航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发明已经出现;一:气象航海技术(一) 季风航海:所谓季风是在较大的大陆沿海产生的一种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 洋吹向陆地的周期性风。季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在同一季节中增 热与冷却的程度不同。冬季,海洋温度高,气压低,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分 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正好相反。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

7、在同一季节中增热 与冷却的程度不同,和介于欧亚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北印度洋水域,都是世界 上典型的季风区域。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在中国东部的西太平洋海区,冬季 多吹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 在南亚、西亚南部的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多吹东 北风,夏季多吹西南风。宋代航海者对于上述两大海区的季风的认识 ,虽然从科 学的概念上尚未达到现代海洋气象学的水平 ,但是在他们的长期实践中却已清 楚地掌握并运用了这种季风的变化规律。( 二 )气象预测:宋船在远洋航行中,难免遇到变幻莫定之风云。当时的科技条件,当然不可 能拥有今夭意义上的海洋气象预报手段 ,因此,能否依据船舶本身的条件与海 员自己的观测,去预测未来的

8、气象态势 ,便成为衡量该时气象航海技术优劣的 标志之一了。据宋代有关航海文献所载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航海者已能做到 “善料天时”,并“审视风天时而后进”。这种凭观测与经验的判断 ,当然尚停留在古代实用科学的阶段 ,缺乏精细 的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但是,就其对航海实践的指导价值来看,已是难能可 贵的了。二:地文航海技术( 一 ) 陆标定位:宋人在航行,对船舶所驶经“海中之地”与海岸地 形,能睹物状名,分门别 类,作为进行海上定位的观测陆标。仅据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所述,我们每 每可以读到这样的航行记录:“海驴礁,状如伏驴”产远望三山并列,中一山如堵, 舟人指以为排岛,亦日排山,以其如射垛之形

9、”产槟榔礁,以形似得名”根据 这些陆标的辨认,宋人就可以相当正确地测定本船所在的观察位置。这种陆标定 位的手法,使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宋人已掌握对景定位与方位定位技术。(二)航路指南:航路指南,是一种以文字性为主的指导航行安全的技术手段,它对航海过程 中的地文、水文情况均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对安全航道、锚泊场所、危险物等 均 有指示。有了航路指南,安全航行就建立于能动的基础上了。( 三 ) 航用海图:航用海图,是根据海上活动需要而绘制的专用地图。在海图上一般应能反 映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文要素,定位条件以及其他与航行有关的资料和说明。中 国古代海图流传至今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应是郑和航海图。三:天文

10、航海技术(一)天文定向:天文定向的航海技术,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由来以久 ,可以追溯到非常遥 远的年代。早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据夏小正中描述的天象,已有一年内 各个月份的晨昏时观测北斗斗柄指向与若干恒星的见、伏或中天的记载。由于长时间远离海岸的大洋航行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海风与海流的影响与 干扰,这种由外界自然界因素构成的风压差与流压差长期作用于船体 ,将使船 只在若干时间后的实际船位远远地偏离单纯应用天文定向或航迹推算所确定 的理想船位,而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必将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或者失去航线,不 能到达既定的航行目标;或者触礁搁浅、倾复沉没,发生重大海难事故。因此, 为了确保大洋航行的安全

11、与迅速,必须有一种相对较为准确的客观定向手段,这 就是所谓天文定向技术。(二)天文定位:所谓天文定位,即通过对一定的天体方位与高度的观测,来确定观测时间本 船所在的地理位置。繁荣的背景1、政治因素:宋朝商业及其繁荣,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鼓励商业活动, 商业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极致;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 ,一个新型的 、充满活力 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得以崛起, 这是汉唐以来农业经济内部真正带有路标性意义 的重大变化。可以说宋以前的历代王朝 ,都是头枕三河 、面向西北的内陆国 家 。然自中唐以降 ,我国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 :广州 、泉州 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 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

12、和商品经济为后盾 , 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强烈倾向。特别是宋室南渡之后 ,为形势所迫更加依赖外 贸 ,刺桐港即泉州正在此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港 。在迅猛发展的海外贸 易的刺激下 ,东南地区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己任的商品经济日趋繁盛 ,以分工和 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原先头枕三 河 、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2、经济因素: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治区域内并无较大 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经过海运方可 到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起;3、世界大背景:由于西夏、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隔断了中国与 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路商贸, 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路, 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