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895249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渐进片渐进多焦点镜片(以下简称渐进片)的验配销售已是如火如荼,但对于渐进片的验配人员来说,所接触到的渐进片往往只是品牌、品种和价格的区别,虽然生产商也将渐进片进行了归类,提供了诸如舒适型、宽视型、全景超视、三维全视等不同的类别,但是生产商对这些类型的解释更侧重于面对普通消费者,给出的资料也仅仅限于使用效果的描述。因为渐进片并无标准,技术称谓上也不统一,对应用了同一技术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依视路对不同下加光内移量的设计叫“多设计”,在其“万里路全景超视”的产品介绍中称为“72种多设计”,而豪雅则称之为“内偏量不同设计”;依视路将其舒适型归类于“偏软性设计”,豪雅的舒适型产品则归类于“下加光区

2、别设计”。不要讲普通消费者难以选择,即使专业验配人员,在为客人选择渐进片时也颇感头痛。 几乎所有的渐进片生产商都会提到软性设计和硬性设计,实际上作为验配人员最为关心的并不是什么是软性设计和什么是硬性设计,而是究哪种设计更好,验配的成功率更高。由于渐进片设计的文章并不多见,仅有的在描述上也都比较抽象,在资料奇缺的情况下,根据对厂商提供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及结合渐进片的验配,探讨一下渐进片的软硬设计特点,以期得到行家指正。 渐进片由无数个不同屈率组合而成,从而实现光度的渐进变化。由于曲率由大变小,其周边也就是渐进通道的两侧,必然存在不规则的光度分度,这就是渐进片的光度挤压现象,被称为“散光区”、“像散

3、区”或“盲区”。任何渐进片均无法避免度数挤压现象,但是可以通过对有效光区的不同设计,改变镜片的周边散光分布状态,从而使人更易于接受,或者起到优化视野的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软性设计、硬性设计,其间还包括偏软性设计、中性设计等衍生。 所谓的软性设计,指的是周边散光区变化平缓,戴镜者不易感知周边区散光带来的视力模糊,更容易适应。所谓硬性设计,是周边散光区光度相对立陡,光度挤压现象明显,以此为代价,来换取较大的近用视野。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模拟在ADD为1D时,软硬不同设计的周边散光分布: 由图可见,软性设计不仅拥有宽大的远用区,而且周边的散光平缓而且分布较少,而硬性设计的镜片虽然也具有同样大

4、小的近用区,但是周边散光要略陡和稍多一些。既然软性设计的镜片明显优于硬性设计,为什么还要有硬性设计的存在?实际上对于在ADD为1D的情况下,选用软性还是硬性区别并不是很大,周边区的散光都不密集,而且远、近视区的大小也相差无几。依视路的“自由视”即为硬性设计,“舒适型”则为偏软性设计;豪雅的各类渐进片此时均为软性设计。 实际上,周边区散光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是软性还是硬性的设计,而是取决于加光量。近用附加光越高,则周边散光也越多,反之则越少。选我们来模拟在ADD为3D时,软硬不同设计的周边散光分布: 由图可见,随着附加光的增加,周边散光区变大,散光增多。软性设计镜片虽依然平缓疏松,但是已几乎没有近

5、用区。加光越高说明调节力越差,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性也越强,难以想象这样的一副几乎没有近用区的眼镜,对戴镜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此刻,选用硬性设计的镜片就成了唯一的选择。硬性设计的周边散光依然要比软性的密集,而且远用视野也比软性为少,但是过大亦无用,因为人眼在侧视达到一定角度时,往往会自主配合头部转动,通过合理减少远用视野,并允许散光分布密集,来实现有较大较宽的区域用以看近。由图可见,硬性设计的镜片渐变通道极短,眼睛只需轻微下旋,即可达到近用光区。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高下加光者年龄一般都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加,眼的下旋能力变差,过长的通道则使得眼睛很难到达近用区,从通道视近,必然造成模糊。很多渐进片

6、随然镜架较大,完全保留了近用区,但是戴镜者仍然报怨看近模糊,在给光合适的前提下,应当重点评估客人眼睛的下旋能力,若下旋角较小,应改配硬性设计的短通道镜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软硬不同设计镜片的特点以及适应人群: 1、软性镜片周边区散光柔软平缓,适合下加光1.5D以下低下加光者选配; 2、1.5D2.5D的下加光,宜选择介于软性和硬性设计之间中性设计的镜片; 3、2.5D以上下加光,应选择硬性设计的镜片; 4、初发生老花者,户外使用为主的,对周边视力要求高者,应选择软性设计镜片; 5、下旋能力差者,应选择硬性设计的镜片; 6、高下加光者,对近用视力要求高者,户内工作时间长者,应选择硬性

7、设计的镜片; 7、软性设计的镜片需要足够高度的镜圈,小镜框选硬性设计的镜片则近用区不致被切掉。 在这里有必要重点提到渐进片验配中近用附加的给光,很多人都误以为渐进片近用区较小,需要尽量大的下加光使得客人能更清楚的看近,实则不然,加光越高,可视区越小,周边散光越大且分布越密集,客人越不易适应。在渐进片验配中加光应尽可能的小,本人在实践中发现,在屈光不正全矫的前提下,相当多的人即使年龄达到65岁,近点距离仍然可以达到30cm,那么此时客人的调节力则为3.25D,在37cm的正常阅读距下,需要的调节力为2.75D,保留三分之二的调节力2D,客人的下加光实际上只需1.75D即可,即使应适当加大可视距离

8、的范围,2D的下加也足以满足日常需要。超过2.5D以上的给光,在成人渐进的验配中成功率已变得极低,而渐进片验出3D以上的下加光,则是不可思议的,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告诉客人,渐进片满足的是生活需要,不能替戴专业老花镜,在长时间视近或对近用作业有着较高视力要求者,如工程师绘图,仍然要建议备用单光花镜. 硬性设计和软性设计双光镜片的设计特征为,视近区域与其他部分有明显界限,视近区域的位置一目了然,而配戴渐变多焦点镜片,变形区散光柱镜屈光力的改变或增加会很突然。 例如, 散光柱镜有可能快速地从零增加至0.50D, 又快速变化至1.00D,然后更快速变化至1.50D,而此时变化的距离

9、可能仅相隔几个毫米,此设计特征就属于硬性设计,如图6。图6硬性设计硬性设计有其优点,就是将变形散光集中在特定的区域,硬性设计镜片通常有较大且更稳定的视远区域和视近区域,使得视近区域变宽,特别适合于高度数的附加。硬性设计的镜片渐变槽渐变速度快,即度数增加很快,这意味着当配戴者朝下看时,眼球将很快到达完全附加度数区域。硬性设计的缺点是变形散光柱镜度数增加太快、密度太集中,对于一个极端硬性设计的镜片,这种变形意味着需要更长和更困难的适应时间。通过镜片下半部看出去的直线较其他类型设计镜片更歪(应该注意,所有渐变多焦点镜片或多或少存在这种现象,见图7),镜片的中间部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受到限制。图7

10、通过镜片渐变部分注视A直线时,看起来为B曲线效果,这种效果可能无法完全消失,但配戴适应后会被忽略。软性设计镜片的特点是从视近区至周边的变化比较缓慢(图8),当配戴者眼球水平转动离开视远区域时,多余的散光度数也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比较缓慢。配戴者从视远区至视近区的度数过渡比较慢,即渐变槽比较长、比较宽,这也意味着配戴者需要将眼球下转至更下一些才能到达完全附加的区域。软性设计的优点是:适应的时间比较短,看周边物体时变形比较少,头转动时,物体“游离”现象比较少。软性设计的视近区域比较小,允许像差分布在较大的区域,甚至可以分布到镜片上半部分,这样变形散光就不那么致密、而成像变形也不那么明显了。软性设计图

11、8软性设计图9硬性和软性设计特点的比较镜片的缺点是镜片上半部分视远区的视力清晰度稍差些,使用视近区时眼睛需要更往下些才能到达较小的视近区域,表1和图9为软性设计和硬性设计的特性比较:表1渐变多焦点镜片的硬性设计和软性设计硬性设计软性设计视远区和视近区的面积大、光学性能稳定视远、视近和渐变区域的界限不太清楚从视远至视近的距离短从视远至视近的距离长渐变通道比较窄渐变通道比较宽适应时间较长适应时间短感觉直线变曲明显感觉直线变曲较不明显周边变形散光密度大周边变形散光密度较稀疏2.3单纯设计和多样设计渐变多焦点镜片初期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均为单纯设计,即中间过渡槽的屈光力变化形式基本固定,最初的渐变镜设计以

12、此为主,此类设计比较适合老视初始者,当一个人刚刚步入老视年龄期时,所需的阅读附加度数是很低的,这就是说还有一些自身调节力可使用。例如,某人的阅读附加为+1.00D,此时他看中间距离时基本使用自身的调节力就足够,随着阅读附加的增加,自身可用的调节力也随之逐渐减少,中间过渡度数的变化也就需要调整变化,因此就产生了“多样设计”的概念,即对每一不同的阅读附加处方,其中间的过渡度数的变化均不一样。虽然从理论上讲每一阅读附加度数彼此完全不同,但是多样设计镜片系列在随每一度数变化同时又保持其固有的设计特性。2.4对称设计和非对称设计如果镜片设计为对称性,则镜片就可以无左右之分,由于阅读过程中眼球向下向内(鼻侧),渐变槽必须稍朝鼻侧倾斜,为了符合这个要求,对称设计的镜片在割边时需要朝鼻内侧倾斜旋转9度。有左右镜片之分的镜片设计称为非对称设计,这种设计除了渐变通道朝鼻内侧倾斜外,渐变槽两侧的度数、柱镜、水平棱镜都是一样的,绝大多数的多样设计和大部分的单纯设计镜片是非对称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