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1.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889586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节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水(节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秋水(节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秋水(节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水(节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节选)1.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秋水教学设计长治县第二中学 赵云霞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二) 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三) 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二、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四、教学方

2、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学生活动设计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2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

3、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二)、朗诵秋水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2、学生再度课文,疏通文意。(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4、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四)、 注释课文旁批,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2、 找出词性

5、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自然,不拘束,不俗气。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6、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

7、”作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7)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五)、问题研讨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

8、之间,不辨牛马。” ( 狂妄自大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自愧不如)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将贻笑大方。 (六)、主题探究 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 人要有自知之明。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你同意以

9、上的说法吗?为什么?(七)、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2、知耻近于勇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

10、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八、课堂小结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