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88883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教育因有赏识而美丽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周弘的赏识教育成就了一个伟大而杰出的女性。其实,“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

2、乐中学习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校以赏识成功教育思想为指针,不断优化学科教学活动、班队活动、班级管理,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为原则,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

3、台素质为目标,努力探讨“赏识班队会”的教学活动模式。以自我赏识、赏识他人、他人赏识为主要内容,坚持将师资培训与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边做边总结经验,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表扬为契机,实施“赏识教育”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教导完全正确,但如果仅仅只看到他们的

4、缺点,那是不全面的。一个学生考了90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第三,创造一个鼓

5、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成绩由60分提高到65分再提高到70分,应该给孩子表扬。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那他经历的将是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如果动态地观察他却是在进步、在前进。 我校一个女孩子,在刚转进学校的时候,性格有些孤僻,长着张快嘴,常因为其他同学的一点小毛病就叽里呱啦地指责个不停,读书时常因为拖音难听弄得同学们都嘲笑她,不喜欢她。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她能积极地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写的作文篇幅较长,我校严丽莉老师在课堂上都给予了肯定,并在课后给她指出了不足,慢慢

6、地,她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不再怕失败,害怕的是不能参加任何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刚开始,她由在班上积极参加各种朗读、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到参加学校大型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唱歌比赛,发展到参加市级的各种比赛,终于在次市级作文比赛中,她获得了二等奖。当她双手捧回这奖状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找回了自信,不再认为自己是差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过

7、:“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生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以课堂为阵地,贯穿“赏识教育” 我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正确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地形成以“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让学

8、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快乐中求知。因此,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校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

9、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得成功。 (二)每位教师学会宽容、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建立起种全新的观念:像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深受孩子的敬佩和爱戴。 三、以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 班集体的活动是班级的生命。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集体观

10、念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我校开展赏识活动以来,十分重视抓少先队阵地建设,组织各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每次少先队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增强热爱班集体的良好情感,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或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一)开展手抄报比赛 为深入开展“赏识教育”活动,我校积极开展了手抄报比赛,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素材组织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观,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队员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赛中,参与学生个个兴志勃勃,三个伙,四个一群信心百倍地积累

11、素材、组织素材、书画上色的确是大显身手。结果交上来的每份手抄报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琢磨才制作出来的,皆有独到之处,看来下了不少功夫。作品展出后,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下次挑战。 (二)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节活动 孩子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学校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为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艺术节活动中参加自己喜欢的课本剧比赛、手工作品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相声、小品、硬笔书

12、法、绘画比赛等。面对着这个充满荣耀的舞台,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我们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人人报名参加,并组织学生参加排练,让全校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除此之外,我校还组织一些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班队活动,如“我是小诗人”古诗背诵比赛、“我爱中华”、“新世纪的少年”、“请赏识自己”、“我能行”等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得到感情的体验,并懂得了人生的价值。 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赏识,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生活,赢得了社会与家庭的信任。目前中国教育正处在改革的顶峰,让我们继续努力,坚持创造个鼓励性的环境,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东边不亮,西边亮”,努力给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艰难跋涉的孩子份赏识,一份真爱,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霖,用教师爱的心雨浇灌孩子们长成参天大树,朵朵芬芳的繁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